《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案例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案例

ID:36989934

大小:7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4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案例_第1页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案例_第2页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案例_第3页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案例_第4页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有引力与航天》习题课教学案例及分析高一新课程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举行了一次随堂测验,课后我对学生的试卷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有这样一道题:题例1:一土星探测器进入土星飞行的轨道,在半径为R的土星上空离土星表面高为H的圆形轨道上绕土星飞行,环绕N周飞行时间为T,求土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学生的答卷情况有以下几种典型情况:1.解:=所以,M=T=因此,ρ=这种表达较准确,但无文字说明,不能体现思维过程。2.解:由M=得,M=这种表达明显存在死记公式,淡化物理

2、原理的嫌疑,不利于良好物理思维的形成。3.解:探测器绕土星做圆周运动,则=这种表达明显所用r与题中所给字母不相附,他写的是原理方程,而不是具体表达方程,这是大多数学生的表达。4.解:探测器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这种表达明显前后R不一致,说明学生粗心,或可能是不理解公式中R的含义。还有一题是这样的:题例2:科学工作者观测到火星的一个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1,环绕周期是T1;火星自转周期是T2,火星半径是R2,试估算火星的密度(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学生的答卷情况有以下两种典型情况:1.解:卫星绕火星

3、做圆周运动,则=则,ρ==显然学生没有弄清R1,R2的含义,从而造成乱套公式的现象,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达。2。解:=这种表达的问题明显是不理解物理原理和公式的含义,造成乱用字母的现象。看了这些学生的试卷,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同行们都知道,万有引力在天体运行中的应用这一部分知识实际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而且受力只有万有引力,原理就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mω2r==ma,应该很简单,也很好理解,而为什么到了具体问题中,学生表达会出现如此种种不应该有的现象呢?难道是我的教法的问题?于是,我

4、带着迷茫与不解走上了课堂,对本次测验进行了讲评,首先我用实物投影展示了部分学生的试卷,并分别询问了这几个学生的表达初衷,他们的回答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学生学习物理的做法是把重心放在了套公式上,而对具体物理模型、原理及公式中的物理量的含义似乎很陌生,因而频繁出现套错公式的现象。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从构建“匀速圆周运动”模型入手,弄清各个物理量的含义,把原理方程具体表达为针对本问题的一个有效方程,如:=,学生逐渐有所感悟,我趁热打铁,把规范的书写表达展示给学生,然后进行了方法总结:学习物理,首先要培养良

5、好的物理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习惯,进而形成准确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素养”的基础,至于做题、套公式能否顺利完成是一个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是否正确的外观体现。讲评过程逐渐明朗化,错误的根源终于浮出水面,学生也感悟到学好物理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的几次习题训练,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表达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值得欣喜的是几乎没有出现列错方程的现象,我的教学方法奏效了。通过这一小小的教学片段和反思,我充分认识到,物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1.要重视教材、教法研究 

6、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跨越式教学就容易使学生形成“夹生饭”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因此,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

7、出:“教学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要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

8、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3.要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首先,在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