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58569
大小:138.7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30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周昌乐-第06讲 意义理解.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06讲意义理解导语假若您是一位来厦门旅游的远方客人,带着笨重的行礼刚走下火车。如果此时有位机器人主动上前用流利的汉语询问你:“先生,您好!我叫郝仁,是“帮一把”型机器人,如果你需要帮助的话,请您尽管吩付,我愿为您效劳!”然后你不必知道任何有关机器人的操作指令,就可以直接用汉语指示机器人做任何事,那该多好啊!是的,能用汉语等这样的自然语言,直接指示机器人为您工作,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前提就是我们必须拥有能够理解听懂人说的语言的机器系统!而要使机器具备语言理解能力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其中会涉及到几乎人类心智和文化的所有方面。因
2、此语言理解能力也就成为智能的基础,从而实现这一能力进一步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G.Bower和D.Monod在他们合著的一部书中指出:“(对语言的理解)涉及智力的许多方面:辨词,断义,按语法分割意群,将意群组合成句,推测各段陈述间的联系,在处理后面的内容时依旧记着前面的内容,推测作者或演讲者的意图,总结出段落大意,以及在回答关于某段落所提问题时记忆的检索。”可见语言理解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智力活动。本讲就是专门讨论语言的理解问题。第6.1节诗歌解读为了能够一开始就对语言意义获取的困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我们首先从汉语诗歌的意义解读
3、开始我们的讨论。下图是宋代大学士苏东坡写的一首“晚眺”图解诗。据《回文类聚》卷三记载:(宋)神宗熙宁间,北朝使至,以能诗自恃,以诘翰林诸儒。上命东坡馆伴之。此使乃以诗诘东坡。坡曰:“赋诗,亦易事也,观诗稍难耳。”遂作《晚眺》诗示之,北使惶惶不知所云,自后不复言诗矣。这一故事是否确有其事现已不得而知,但这首“晚眺”却给语言的理解提出了一些重要而有趣的课题。由于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图文相掺,须按图解读,将语言理解与元语言指示混合方能概全诗文。《晚眺》诗解读的内容实为:长亭短影无人(士)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这不但充分体
4、现了语言的绝妙;而且也有力说明理解语言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容易事。记得还是这位大学士苏东坡,传说他有一个妹妹叫苏小妹。有一次,苏东坡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谈论佛理,佛印高谈快论,大肆宣染佛法无边。此刻躲在帘后的苏小妹听了很不以为然,便有意要捉弄一下这位大言不惭的和尚,于是写了一幅上联讥讽挖苦佛印和尚,让使女拿去让佛印对下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看了上联,知道苏小妹的用意,便随手对出了下联: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反而把苏小妹给捉弄了一番。有时,这种元模式转绎需要跳出语言之外,比如在理解著名童话小说《爱丽丝镜中世界》中这首诗歌,就是这样:'Twa
5、sbrillig,andtheslithytovesDidgyreandgimbleintheWabe:Allmimsyweretheborogoves,Andthemomerathsoutgrabe.可见语言理解中文字解读在完成意义合成中所起作用,是离不开某种元模式语境机制的。也就是说,你只有跳出语言层次,站到元语言角度去看待它,然后再将元语言获得的理解信息,并入语言层次理解信息的洪流中,才能意合出完整的阅读效果。这里元语言指的是那种对语言单位本身进行描述的语言。这种对元模式机制的依赖,就是意义理解的第一个困难。有一个古老的字谜为:“上头
6、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谜底是“至”)。同样,要想猜出谜底,你也要作一种元模式转绎,即对“去”的解读既要看作是语言层次的动词“去”,又要看作是被处理的元语言名词“去”。也就是说要将“上头去下头”理解为“上头“去”去下头”,其它也一样。实际上,前面一开始讲到的“晚眺”诗也当如是解。比如说,“亭”字写得长所以读作“长亭”,“影”字写得短所以读作“短影”,如此等等,你需要对文字进行元模式转绎。因此,在语言理解的完整考察之中,首先必须解决这种文字解释机制的实现问题,然后才是“正规”的从音到词,从词到句,再从句到篇的语言理解问题
7、。除了上述的文字解释机制的实现问题外,对于诗歌这样的语言意义的解读,还有一个更为困难的隐喻意义的转绎问题。应该说,对隐喻的领悟能力,反映的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根本属性,也是一种特殊的诗性元模式转绎能力,需要的是洞察力、理解力和领悟力,因此不仅在语言理解中是如此,其它如在音乐、绘画和诗歌等艺术欣赏活动中无不如此。只是诗歌中的隐喻之意就更是深厚凝重了。欧阳修的《蝶恋花》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读诵之间,不禁就有心泪涌动之感
8、概。词语能打动人,不在语浅而在隐喻深,由此可见一斑。只是诗歌中的隐喻之意就更是深厚凝重了。欧阳修的《蝶恋花》词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