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教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教学设计

ID:36933534

大小:48.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8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教学设计_第1页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教学设计_第2页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教学设计_第3页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说课稿大伦初中李海兵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和反应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学习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它不仅是贯穿于酸、碱和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酸碱性质的延续,是学习盐、酸碱度、PH值、复分解反应等概念的前提。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

2、关信息加工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3.教学重难点【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二、说学情1.学生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础】学生已了解常见的酸碱的基本性质以及二者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对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初步认识。学生在上册书六单元中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已知道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要加石蕊溶液来指示。同时学生具备了熟练的实验技能,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探究活动。【生活经验基础】学生已有蚊虫叮

3、咬涂抹肥皂水、胃酸过多服胃药、蒸馒头用碱面等生活经验。2.学生遇到的问题:很多中和反应看不到明显的现象,怎么用有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呢?三、说教法学法1.学法: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谈论→得出结论→理解迁移2.教法:五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当堂检测,巩固内容扩展延伸,应用课题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入】酸和碱遇到一起会发生反应吗?【演示实验】在5%NaOH溶液中,滴加5%盐酸,振荡,观察现象。观察实验,无明显变化。运用实验,设置悬念

4、,引发学生4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点调查】对这个实验现象的判断,可能存在两种观点:1.盐酸和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2.二者反应了,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你倾向哪种观点?调查结果:多数同学倾向第二种观点,即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学生预习了)猜测: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注意,并能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二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根据猜想,如何用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酸和碱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药品:氢氧化钠稀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石蕊溶液。仪器:试管2支。设计原理:利用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对

5、于每种指示剂,都用两种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方案1NaOH溶液(无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红色)↓滴加盐酸,振荡溶液(红色恰好褪为无色)设计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4设计意图二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方案评价】方案1:变化非常明显。方案2:视觉上依然无明显变化,不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方案3和方案4理论上可行,但是通过实验发现,最终的紫色不易观察。因此,方案1为最佳方案。方案2:盐酸(无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无色)↓滴加NaOH溶液溶液(无色)方案3:NaOH溶液(无色)↓滴加石蕊溶液溶液(蓝色)↓滴加盐酸溶液(紫色)方案4:盐酸(无色)↓滴

6、加:石蕊溶液溶液(红色)↓滴加NaOH溶液→溶液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环: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结论】酸和碱可以反应,生成物为一种叫盐(非酸非碱)的物质和水。阅读课文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结合中学生模仿力比较强的特点,只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酸和碱可以反应生成一种叫盐(非酸非碱)的物质和水就是中和反应,而不是通过分析中和反应的本质得出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四环:当堂检测,巩固内容【出示练习】课堂练习巩固提高五环:扩展延伸,应用课题【提问】在实际生产中,中和反应有什么应用呢?阅读,回答。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4五、说板书课

7、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1.用实验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NaOH溶液(无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红色)↓滴加盐酸,振荡溶液(红色恰好褪为无色)2.中和反应:酸+碱=盐+水3.中和反应的应用一、说教学反思本节课突出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给学生很多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重过程和方法”的教育理念。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