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

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

ID:36930336

大小:7.13 MB

页数:98页

时间:2019-05-11

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_第1页
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_第2页
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_第3页
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_第4页
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史课件魏晋南北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第一节概述魏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三百余年。魏、蜀、吴三国(220-265年)西晋265司马炎晋武帝统一三国,到317年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南京建都,到420年南朝420年起到589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隋)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代北朝386年-581年,386年道武帝建立北魏。北朝经过北魏、北齐、北周。在割据与分裂的形势下,出现了民族融合和民族迁徙局面,各民族人民以艰巨的劳动和斗争促进着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中,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和南方人民共同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开发,出现了富饶的局面,出现了东晋及南朝经济的繁荣;北魏

2、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以后,生产也逐步有所发展,北魏孝文帝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斗争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南北两地的发展和后来隋朝统一,为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打下了基础。北魏从内蒙牛川迁到平城(大同),孝文帝493年将首都迁到洛阳。魏晋南北朝在思想上出现了新的情况,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被瓦解,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崇尚老庄高谈玄理的风气和颓放通脱的生活作风在士大夫中流行;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对人物的赏鉴品评也更重视风度、才识、气质,而不象东汉时期停留在道德、操守方面,这些都给审美取向和艺术的创新以直接或间接的影

3、响。由于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使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有了滋生的土壤。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对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巨大,同时也促进了与西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取得了新的成就,在绘画方面出现了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画家。书法创作上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圣”和书法大师。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美术得到了大发展。各地纷纷大规模地建造和开凿石窟,北魏寺庙12700余处,仅洛阳就有寺庙500所。南方有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北方的石窟艺术是最突出的艺术成果。代表有三大石窟:平城云冈石窟;洛

4、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印度佛教开始中国化,佛教雕塑和壁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除人物画外,山水画也独立产生,花鸟画也萌芽出现了。画论、画评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刘宋时期宗炳《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南陈姚最的《续画品》。建立起中国美术批评的艺术标准和提出了中国美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绘画六法”、宗炳的“澄怀味象”、王微的“山水畅神”等观点。对后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节绘画一、曹不兴、卫协曹不兴,三国吴人,最早画佛像,擅长人物画,以及龙水题材。

5、卫协西晋人,谓“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并将其列为上品。二、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最重要的画家,(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主要从事绘画活动。有才绝、画绝、痴绝的“三绝”之誉。他提出以“传神写照,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观点。他的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其作品充分运用线的表现力来造型,被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线描法,正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相表里,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乳交融般的整体。《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文学家曹植的文学

6、作品《洛神赋》创作的描述作者在由京师返回封地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的爱情故事。画面开始,曹植在侍卫仆从的簇拥下,来到洛水边,他面对洛水微波,惆怅徘徊,神情忧郁。水面上女神梳着高髻,步履轻盈地缓缓漂浮而来,目光顾盼,欲行又止。接着表现洛水女神在天空、在水间舒袖歌舞,曹植携从相送。然后女神坐在异兽驾驭的车上,乘风而去。曹植一行站在渡河的楼船内凝目远视,最终乘车慢慢地离去。全画用笔细劲古朴,如春蚕吐丝。人物神态刻画细腻,设色鲜艳、厚重。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洛神赋图》在宋代摹本颇多,先共存三卷,但以此卷为最完整。洛神赋图卷,东晋顾恺之(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故宫博物

7、院藏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64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列女仁智图》,内容为汉代刘向《列女传》人物故事。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现存10段,共28人。每段都有人名和颂辞。构图及人物形态都比较古朴。此图不但铁线描的线条刚健有力,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秀丽流畅的游丝描有别;而且特别强调晕染,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女子眉毛多染朱色。此卷无款,原作已散佚,今天所见的是忠实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难能可贵。与《洛神赋图》比较,此卷更显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