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形成》PPT课件

《道德品质的形成》PPT课件

ID:36924780

大小:438.10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5-11

《道德品质的形成》PPT课件_第1页
《道德品质的形成》PPT课件_第2页
《道德品质的形成》PPT课件_第3页
《道德品质的形成》PPT课件_第4页
《道德品质的形成》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品质的形成》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课道德品质的形成一个司空见惯但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成绩最重要还是品德最重要?半年前,一名高二男生奋不顾身地跳进大海,顶着4米高的巨浪,救起了一名溺水的小男孩。半年后,这名成绩在班内只排名30左右的学生却在强手如云的重点中学复旦附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珍贵的前往美国高中交流一年的机会。昨天,从复旦附中传出的这则关于见义勇为学生赵龙的消息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却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据《东方早报》2月28日)赵龙胜出,引起争议应属意料之中,许多家长露出的不服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平平。在这个崇尚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几乎决定一切的时

2、代,一个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学生竟能够“战胜”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高手而成为前途灿烂的“交流生”(可能因此会直接被哈佛、耶鲁等美国一流大学录取),的确让人很是不适应。赵龙为何能够胜出?学校选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培养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品德移情能力的重要性品德心理结构三因素说:品德由品德认知、品德情感、品德行为三因素构成。情感认知行为移情能力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态度的中心成分是情感,当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因此只有认知而无移情能力的人可能在口头上发表品德意见,而不一定有亲社会的行为。。“移情”与“同情”是不相

3、同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不表示我们与那人有相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了解某人为何会这样愤怒,并不表示我们也有愤怒的感受。为什么我们看伤感电影我们也会流泪,就是因为我们的移情,我们会去感受剧中人的感受、体会他人的情感。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体验老年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

4、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有了移情能力作中介,我们才可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去体会他人处于困境中那种无助,软弱,苦痛,失败等情感,主动去帮助他人。而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老师的要求)而去帮忙。走过疾病更能体会患者病痛,走过伤心更能体会心理受伤者的感受,走过死亡更能体会活着的意义(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皮亚杰与他的同事分别同大约20名4~12,13岁不同年龄儿童一道玩弹子游戏,或观察两

5、个儿童比赛打弹子游戏,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理解和使用情况。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年龄阶段:品德的发展(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7、8岁)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1.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在弹子游戏中常常满足于从弹子本身的多种操作戏法中获得乐趣,极少考虑要在一种统一的规则下获胜。两名3岁儿童玩弹子游戏,很可能会使用各自喜欢的不同的游戏规则。这一阶段的孩子,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

6、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接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2.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7、8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规则在儿童看来,代表着权威和神圣,是不可怀疑的、固定不变的。儿童常常依据老师、父母和某个令人敬重的长辈的话来作行动标准。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是强制性的。例如年幼儿童与大年龄儿童一起玩时,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有

7、规则,只是因为大年龄儿童要强迫他们遵守。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自觉意识。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

8、,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