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

ID:36918503

大小:1.59 MB

页数:115页

时间:2019-05-1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第一课时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18个虚词,掌握虚词的推断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学以致用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总共18个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与 之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

2、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一、看具体语境课堂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1)乃设九宾礼于廷()(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况于将相乎()(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6)赵尝五战于秦()(7)长于臣()在被对于向从比同,跟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二、看对应位置“因”和“乘”位置对应,由“乘”是“趁着”的意思,推断“因”也是此义。“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有利的形势。“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课堂演练: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4、化而登仙放在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测度.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看语气表达“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④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⑤其孰能讥之乎?“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⑦攻之不克

5、,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判断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句中,表停顿,表舒缓语气表肯定语气表陈述或解释语气表祈使语气课堂演练: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⑤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商隐《李贺小传》)四、看句式特点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介词“比”的意思。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省略句式,“与之”,“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课堂演练:①君

6、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句,“于”是介词“被”的意思。被动句,“于”表被动,是介词“被”“受”的意思。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③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④使不辱于诸侯。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五、看代入检验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不同

7、B“因”“乃”:“于是”“止”“仅”:“只”1.联系语境根据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前后搭配的词语及上下文进行识记和辨别。2.区分虚词准确判定虚词和实词同形的词在句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不要误虚为实。六、解答虚词题的注意事项:3.特殊虚词a.把握“诸、盍、焉、耳、尔、旃、叵”等兼词的用法及意义。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虑。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