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种群关系》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种群关系•一、种群关系概述•二、种内关系•三、中间关系一、种群关系概述•种群关系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以食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类型:•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relationship)•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relationship)二、种内关系•种内关系——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包括有密度效应、动植物性行为(植物的性别系统和动物的婚配制度)、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1、密度效应(densityeffect)•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因素:
2、•内源性因素——指内因,即种群自身内部的作用因素,它包括种内竞争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因素,如遗传效应,病理效应和领域性效应等•外源性因素——指外因,即种群外部的作用因素,它包括种间竞争,食物和气候等外部作用因素所引起的密度效应1、密度效应(densityeffect)•植物密度效应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Thelawofconstantfinalyield)——Donald(1951):•Y=Wd=Ki1、密度效应(densityeffect)•植物密度效应基本规律:•-3/2自疏法则(The-3/2thinninglaw)——Yoda等(1963
3、):•W=Cd-3/2•“自疏现象”(self-thinning)2、性行为•动、植物性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种群内部性别关系、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植物的性别系统•动物的婚配制度3、领域性•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socialgroup)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保护领域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食物资源、营巢地,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概括性原理:•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4、
4、社会等级•社会等级(socialhierarchy)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社会等级优越性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配和产生后代的机会。•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这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他感作用•他感作用(Allelopathy):•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Bode(1940)发现蒿叶的分泌物对毗邻植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决定意义的成份主要是苦艾精(一种具
5、有通式为C25H20O4的化合物),多为一种芳香族的酸。他感作用•他感作用的物质包括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脂、生物碱、配糖体等均属他感作用的物质。•他感作用还发生在高等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和微生物之间,浮游动物之间等。•生态学意义:•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影响植物群落的演替;三、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九种类型。种间关系基本类型•互利共生(mutualism):是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果离开对方就不能生存。竞争概念: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物种,由于利用
6、相同的资源,导致每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响。类型: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竞争种群竞争的理论模型((Lotka-Volterra)方程)竞争方程建立在逻辑斯谛方程的基础上.k1、k2——两竞争物种的环境容纳量α12——物种2的竞争系数,2对1的竞争抑制作用;α21——物种1的竞争系数,1对2的竞争抑制作用.当没有竞争情况下,α12或N2等于0,α21或N1等于0;即呈S曲线.竞争•可能有产生以下四种结果:两个种都可能获胜.物种1将被排斥,物物种2将被排斥,物两个种共存,达到某•(1)α>K1/K2或β>K2/K1•(2)
7、α>K1/K2和βK2/K1种1取胜.•(4)α8、、同种相残•捕食的生态学意义:a.限制种群的分布,抑制种群的数量.b.捕食同竞争一样,是影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