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学派》PPT课件

《批判学派》PPT课件

ID:36891775

大小:213.75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5-10

《批判学派》PPT课件_第1页
《批判学派》PPT课件_第2页
《批判学派》PPT课件_第3页
《批判学派》PPT课件_第4页
《批判学派》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批判学派》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一讲批判理论(媒介研究)I总论II文本III机制IV受众I总论一、欧美传播/媒介研究的差异“媒介研究”vs.“传播学”(MediaStudies)(CommunicationScience)传播学媒介研究地位传统学派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发展起来,后来被作为传统学派的对立面自20世纪初传播学在美国萌芽,传播学开始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价值观行政管理学派对现存的传播制度、传播文化进行批判,寻找社会公众可能的抗争方式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占据统治地位的传播者和传播控制者出谋划策方法论经验学派/实证学派注重定性研究,

2、使用哲学的思辨方法和符号学、人类学的方法,在宏观研究领域提出了更深刻的思想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出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硕传播学与媒介研究的分野 (1)研究对象传播学:微观的传播过程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媒介研究:宏观的传播问题文本制度与组织受众(2)研究方法传播学:方法论:社会科学取向实用主义哲学量化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内容分析实验法媒介研究:方法论:人文主义取向理性主义哲学质化研究方法: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批判(3)研究功能传播学:说明、分析应用、指导科学性媒介研究:批判、思辩独立、建构思想性目的的

3、差异: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实用性明显;批判学派志在对现存的传播状况进行批判,促进社会变化。焦点的差异:传统学派的焦点放在传播效果和受众研究上,而批判学派更关注宏观的传播体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方法的差异:传统学派主要采用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从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领域出发,注重思辩、理论、宏观。二、批判学派的思想源头1、西方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概念;阶级斗争的观点。(2)阿尔都

4、塞意识形态是人对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想象。人是意识形态的人。意识形态通过“召唤”使人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是国家暴力机器,而教会、学校、政党、媒体等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暴力机器的镇压和意识形态的诱导共同构成了国家权力。(3)葛兰西霸权(hegemony,或译为领导权)霸权不是意识形态,它不是阶级意念的简单再现,也不能由统治阶级强加,而是由大众传媒等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宣传、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的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目的是制造“社会同意”。(4)伊格尔顿“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若不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反

5、映并使人确信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把握这些阶级的经验中某些至关重要的主题并加以改造,是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2、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观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1934年迁往美国。1949年回到法兰克福。“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vs.大众文化(massculture)(1)阿多诺文化工业千篇一律的产品容纳了包装后的意识形态,造成文艺作品的标准化、模式

6、化和简单化,也带来文化消费的物化。(2)马尔库塞:文化工业抹煞了文化的鲜明个性,抹煞了“否定的理性”,造成人们的虚假需要,把他们禁锢成“单向度的人”。(3)本雅明:艺术的“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艺术的可复制性和贴近性,造成神秘感和韵味的消失。(4)(当代)哈贝马斯:“沟通理性”和“公共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领域遭到了政治领域和商品经济领域的双重侵蚀。三、批判学派的主要路数1、政治经济学派强调从经济基础出发分析社会和传播现状。四个核心:历史、社会整体、道德哲学、实践(1)美国:赫伯特·席勒1969年,《大众传

7、播与美利坚帝国》“文化帝国主义”(2)加拿大:达拉斯·斯密塞传播业的主要商品是受众。(3)英国:戈尔丁和默多克大众传播的垄断。公共商品变为私有商品。(4)法国:阿芒·马特拉《国际传播与文化霸权》,2001,中央编译。以商品原则为唯一驱动力的全球化演进与人权、公民权的维护和捍卫是相左的;传播是民族空间的结构手段,也应对民族中心主义观念保持足够的理论警惕。2、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为核心,主要观点:大众传播生产了大众文化,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反映了斗争之下形成的权力关系;由于符号的多

8、义性以及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能对文本做出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等不同的阅读。分析的关键问题:阶级、性别、种族方法:文本分析和民族志(1)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受众的三种态度: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2)大卫·莫利《<举国上下>的观众》由于文化条件分配的不平等,受众使用的话语方式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