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ID:36840085

大小:233.76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5-10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1页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2页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3页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4页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学基础知识》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经学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一、“经”的含义二、“经学”的含义三、六经到十三经四、经学的分期五、经学的分派一、“经”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云:“经,织也,从糹坙声。”可知“经”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根据郭沫若的见解,坙与经是古今字的关系,坙是经的古字,经是坙的今字,其字形“象织机之纵线形”,其意义即为今之所谓的经线。从字形上判别,织机纵向的经线,是“经”字的本义。根据《说文解字》,“经”的本义指纺织的纵线,原可泛指成编的书册典籍;引申而有日常、纲常、恒常、纲纪等意蕴。至战国诸子则用以指称其书中的重要篇章或典籍。儒家经典,孔孟但言《诗》、《书》,尚

2、未称“经”。《荀子·劝学》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大概是最早直接称“经”的儒家典籍。《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熟知其故矣。”反映出战国末期儒家“六经”的概念已经流行。至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经”逐渐特指儒家的经典。二、“经学”的含义“经学”一词出于汉人,以儒家之“经”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传统,即是经学,换言之,经学就是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历来经学家对孔子的认识容或不同,均尊孔子为宗师,且都以六艺之学为人文教养之科,以五经为核心,“明天

3、道、正人伦、致至治”(《汉书·儒林传》)可以说是六艺之学的通义,学者习经、明道,首重“正人伦”,近则以之立身、以之处世,远则用以经世济民。古人认为,如果的确能这样实行,那就能完善人伦而达到天下大治。经学的含义,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经学是研究经书之学六经是经学研习的重点。六经在中国学术史上逐渐演变为十三经,历代对经典的阐释分门别派,各有创获。研究经书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便是经学的主要任务。2.经学是研究和弘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之学弘扬儒家思想是经学的重点。班固《白虎通义·五经》:“孔子所以定五经者何?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

4、乐废坏,强陵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道”就是“天命”,“天命”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所需要遵循的规律。经书是“天命”的载体,孔子是通达“天命”并见诸行事的圣人,他删定的经书贯注了他的思想意旨,所以经学也就是弘扬孔子思想之学。3.经学是研究治世之道与人生修养方法之学经学是古人信奉的治世之道与人生教材。《汉书·儒林传》:“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学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王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3.经学是研究治世之道与人生修养方法之学经学是研究孔子整

5、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书之学。经书是古代长期政治、社会、人生的经验积累,并经过整理、选择、解释,用作治理国家社会的政治理论根据,也是人生修养的基本教材。因而自汉以后,两千年来,经学成为中国学术的骨干。三、六经到十三经1.六经“六经”,始见于《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熟知其故矣。”1.六经《庄子·天运》篇是战国后期庄子后学的著作,所以“六经”概念的流行当在战国的后期。新出土之《郭店楚简》曾简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的学

6、术要义,可见在战国中后期上述六部经典已经合为一套整体的学术著作。可与《庄子》、《荀子》等传世文献互参,以为佐证。六经的顺序,今文家与古文家不同。今文家对六经的排序方式与先秦子学的排序方式一致,以各书学习难易程度而定,认定的六经顺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家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序,根据的是经典产生的时间先后。2.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除去《乐》经,即为五经。《白虎通义·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经,常也

7、。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汉人提出来的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乐》是否原本有经书?今文学家和古文学家观点不同。今文学家认为,《乐》本无经,《乐》即在《诗》与《礼》之中;而在古文学家看来,《乐经》本来是有的,因为秦始皇焚书而亡佚。清代邵懿辰认为《乐》本无经,他说:“《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礼经通论·论乐本无经》可见他

8、认为五经即全经。3.七经七经之说,起于东汉,有两说。一说出自《后汉书·张纯传》,章怀太子注:“七经,谓《诗》、《书》、《礼》、《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