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37880
大小:343.9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6
《黄小配近事小说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 文学论文发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小配近事小说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本文摘自:南方文坛网址:http://www.bestqikan.com/a/bwc/021423312012.html一、黄小配小说分类及其近事小说命名郭延礼先生认为,黄氏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历史小说,二是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小说。而赵明政先生则将之分为三类:一是历史演义小说,二是世情小说,三是与谴责小说相似。第一类小说的分法无人争议,问题在于后一(两)类的称呼问题。其实从小说的性质看,赵氏之后两类实可归人郭氏之后一类。事实上,黄氏将“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小说”多标明为“近
2、事小说”。对这类小说的称呼主要有“近事小说”(《黄粱梦》)、“广东近事小说”(《宦海潮》)、“近世小说”(《宦海升沉录》)、“时事小说”(《五日风声》)。“近事”也好,“时事”也罢,都是从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性质来分的。而有人则从其艺术手法出发,称之为“谴责小说”(《廿载繁华梦》、《宦海升沉录》)、“政治讽刺小说”或“派性小说”(《大马扁》);也有人从题材内容看,将这些小说称为“世情小说”或者“社会小说”;还有人从文体特点出发,将某种作品称为“报告文学”(《五日风声》)。还有人对其作折衷处理,认为其小说:“兼有抉摘社会弊恶的谴责
3、小说、描摹世态情伪的世情小说和演述真人真事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写法。我们看,这个说法在方法上是存在问题的,“谴责小说”是从艺术手法上讲,而“世情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是从题材上分,性质不一样的事物是不宜相提并论的,创作风格也不是只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的。其实,从其内容选材看,除了历史小说,黄氏所有的小说都可以将之归人“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小说”,而用黄氏自己发明的词语“近事小说”就足以概括这类作品,这种称呼在目前来说是比较科学的了。那么,按这种标准,在标题或广告中没有标明是“近事小说”的《廿载繁华梦》也可以归人这个类别,这
4、不仅扩大了黄氏近事小说的研究范围,也有利于从整体上对黄氏近事小说进行研究。二、黄小配创作分期与小说风格的转变黄氏的小说创作在其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有一个变化过程。李育中先生认为其“由一般的有闻必录,进而带有政治倾向性”。有人总结得更详细和具体。将其创作过程分为两段,并且指出各阶段的成就是不同的:“1907年以前为一大阶段,1908年以后为又一大阶段。在头一个大阶段中……黄小配依照小说家法撰写,艺术水准相当高;这些作品放到整个晚清小说中也是可以算得上优秀之作……1908年以后,情况大变……其撰写已逐渐地离开了小说家法……大约是由
5、于政治斗争既急需与读者见面而又无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对于艺术上如何符合小说创作的要求考虑不多。这就造成这些小说艺术水准不高,甚至在艺术上完全失败,还有人认为,其创作过程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5年10月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酝酿成立以前……第二阶段是从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到1908年春天作者再次当选香港分会庶务为止的前后两年多时间……第三阶段从1908年春天开始到辛亥革命前后”;且认为前两阶段的创作水平比较高,后一个阶段,“其艺术水平一般,已大不如前,其中有的虽名为小说而其实已离开了小说家法。变成了报告文学作品”
6、。不管是两分法还是三分法,都表明黄氏的小说创作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水平上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黄氏的小说创作从其题材看,由传统的历史与社会两大题材(《洪秀全演义》与《廿载繁华梦》),转而主要写近事小说,而后一类小说往往用狂风暴雨式的描写、议论,甚至攻击,以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前期的小说风格大异其趣。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创作意图也使作者急功近利,导致其艺术成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三、黄小配近事小说的原型研究者都认为,黄氏的近事小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将其主人公与当时的真人对上了号。但是,在小说的人物形象与原型是否一致的问题上。研究者对周庸
7、桔、张任磐、康有为、袁世凯这几个形象有不同的看法。像<廿载繁华梦》的主人公周庸佑,字栋臣,影射晚清广东大买办周东生(栋臣是东生的谐音)。在从原型到典型的转变过程中,作者的处理手法没有引起太多的争议。至于《宦海潮》的主人公张任箬,其原型是清末外交家、广东南海人张荫桓,有研究者认为,黄氏对这位“外交人才流露了赞许之情”,也有人认为“作者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他为求得升官发财而采取的种种卑劣行径”。对于康有为这个人物,有研究者认为,作者在小说中处理得十分失败。因为康有为的形象在小说中被“有意丑化了”,但是也有人认为,“从陈少自、曾克瑞以及
8、康有为儿媳庞莲的回忆来看,黄世仲笔下的康有为基本符合原型”。对于袁世凯,有人认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脚,但是阿英说:“用于袁世凯的笔法,不少是抑扬失当的,甚至是是非倒置的”。不过批评过后转而又说,作者写袁世凯“不是提供更多的细节和遗闻逸事来补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