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用爱心管理班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爱心管理班级胡晓娟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整个班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上对学校家庭负责,下对学生负责,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那么班主任要创建优秀的班级集体,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认为班级管理必须从“心”开始。一、完善提高自我,赢得学生的“爱心”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我认为班主任只有赢得学生“爱心”—— 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经营管理好班级。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做好学生的道德风范。真正走近他们,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和他们在一起讨论
2、、学习、说笑,做他们可亲可信的朋友。这样的班主任会让学生愿意走近,才会赢得学生的“爱心”。唠叨,事无巨细的管理型班主任尽管很累,却很难赢得学生的喜爱;过分严厉的班级管理,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的班主任,同样很难赢得学生的喜爱。好学生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爱”出来的:优秀的班集体不是靠单纯的“严”出来的,而是靠“理解”培育出来的。班主任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见解、问题、缺点,甚至是错误。多倾听,多建议,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愿意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你,分享学生的快乐,分担学生的痛苦。让学生在你的怀抱中感受温暖,在你的肩膀上汲取力量。真正的师爱是像父母,像朋友,像智者一样
3、的爱,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从中得到快乐。一旦这种师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在内心也就完全接纳了“老班”,又怎么会厌倦学校,厌倦老师,厌倦学习呢?相反,一味的粗暴管理,强制性的限制学生,缺少和学生的沟通理解,只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逆反情绪,消极对待班主任的发号施令。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更是每一位班主任的天职。爱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古人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尊重学生要以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为前提,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对象来看待。要使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班主任要注重个体差异,要极度关心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
4、地位。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班主任面对的是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问题学生的管理往往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点。不能把问题学生转化过来,那是不称职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可以采取“看”和“管”两种办法,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做好个别教育。“看”,即学生在校期间要随时看,经常巡查,严加督促。然后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进行“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班主任在学习上的关心与爱护。感情上的亲近,要求上的严格,方法上的灵活,行动上的表率,就会让学生觉得这个集体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
5、集体。所以,一个学生的知心姐姐、良师益友型的班主任是讨学生喜爱的。既然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班级的根本问题也就解决了。班主任工作计划容易全面展开了。 二、优化班干队伍,形成班级的“核心”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带好一个班,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培养学生干部,建设一个优秀的班干队伍必不可少。首先,选拔任用班级干部,组建班委会。我分三步走——宣传发动;学生个人申请;学生登台演讲,民主评议,确定人选。青少年学生极具上进心,极富表现欲,抓住这一特点,大力鼓动,积极造势,结果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生登台演讲,个性张扬,激情澎湃,展示自己风采,阐释施政方略,当场全员投票,确定
6、人选并明确各班干部的职责。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委会工作开始启动,立即组织班干部商议,针对本班具体情况,指定适合本班实际、切实可行的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一出台,并在班上宣读通过,使每个学生明确这个集体是有班规班纪约束的,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方法选拔出来的班干部,学生拥护,教师信任,能赢得大家的支持,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为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班干部的管理中,要注重集中培训和个别帮助相结合的原则,经常召开班委会,在实际工作中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帮助,研究解决困难的办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提高班干部的组织管理工作的能力,增强干群关系。班干部
7、选好后,既重视个别指导,又放手工作,从思想上到工作方法上给予指导。班主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班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他们记载好每周的班级情况;记录好工作体会,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和充实好的经验,使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其次,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以良好的合力促进人的发展。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各阶段的情况,定期召开别开生面的师生、家长互动的师生、家长座谈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