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驻马店市第二十小学余娜自工作十年以来,我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在新课改的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我们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在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下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始终是我们音乐教育者努力的方向。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趣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
2、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奇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比如在学习人音版第六册教材中的第一课《春天举行音乐会》这堂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春雨、春风、春雷、春水这些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身边能发出声音的小物件来模仿这些声音。这样以来,既可以练习节奏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自由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上面的动作,
3、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二、培养学生唱的美感新课程实施后,一些歌唱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被很多老师忽视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开课上,教师过度重视了教学的过程和环节,而忽视了歌声的美感.其实,唱好一首歌,对感受歌曲的美感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要培养学生唱的习惯,我觉得除了经常性的耳提面命,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因为老师给学生的感受是最直观的,也是范唱带所不能替代的。比如在学习人音版第十册教材中的第一课《小鸟小鸟》这堂课时,其中连贯的衬词
4、“啦啦啦……”一气呵成,使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快,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快的情感。学生很兴奋,唱的很大声,声音特别的刺耳.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不断的叫学生轻一点,轻一点,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唱的很大声.后来,我灵机一动,就对他们说:“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很多作家、画家、作曲家、歌唱家都要去描写它,赞美它。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老师唱两次给你们听,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老师哪次唱的更好听”于是我就唱了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次用比较直白的声音演唱;第二次用比较轻柔的声音演唱.学生马上就分辨出来了,说第二次好.我马上乘机引导:“好,那请你也学着老师的样子
5、唱一唱.”结果学生马上就唱轻了,声音的美感也就出来了.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激活我们的音乐课堂,让学生真正的喜欢音乐课,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三、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1、多媒体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在音乐学科中,视唱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培养学生较好的乐感,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前提。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对此学科感到陌生又枯燥无味,不知在学习上从何下手。为此教师必须巧妙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视唱教学中,要分析曲目中的每个乐句、每个乐段、每个小节的节奏型,要掌握曲目
6、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果是靠教师的讲解、教唱,学生是很难清楚明白的,也很难掌握其中的难点、重点,更谈不上把一曲视唱唱准、唱好。教师若借取电教媒体把要视唱的曲子及其结构、节奏型、速度、表情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曲目、分辨节奏,容易掌握曲目中的难点、重点,还能提高视唱教学的效果。2、化抽象为形象,开创直观教学儿童总是先学着唱歌识字以后才逐步了解歌词的意义。过去的那种先认识多少生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被交互式的快乐教学所代替,那么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上,该不该讲歌词和大意呢?不讲不行,我们不能放任孩子自顾自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想快跑’……”等错词错句,而
7、需换个方法。比如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怎样讲述“推开波浪”“海面倒映”……呢?可以选择湖面风景等VCD片,播放了此情交融的歌曲,让学生跟着哼唱,适当地定格暂停,对着电视画面讲述“美丽的白塔”和“绿树红墙”孩子们自然知道歌词里究竟讲了什么了。3、恰当使用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激发起大脑中对原有或已学过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并创造性地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好奇、记忆和情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