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特庸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

江苏省射阳县特庸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

ID:36829693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6

江苏省射阳县特庸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_第1页
江苏省射阳县特庸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_第2页
江苏省射阳县特庸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_第3页
江苏省射阳县特庸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_第4页
江苏省射阳县特庸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射阳县特庸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学案(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梦溪笔谈》二则自主学习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自主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文言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句读。2、了解两篇文章的大概内容。3、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自主学法指导: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自主学习评价:1、《梦溪笔谈》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其喙()有钳岁以大穰()梵()天寺贻()以金钗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3、翻译下列句子:(

2、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3)未布瓦,上轻,故为此。(4)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4、请各用一句话概况两篇文章的内容。自主学习反思:《梦溪笔谈》二则互动学习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互动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互动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自主学习情况反馈。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1、学生根

3、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1)字音、字形部分:喙()穰()梵()胠()箧()履()贻()钗()(2)字义部分大穰:方:级:患:贻:但:盖:伏:胠箧:以:悉:(3)语段意:方为秋田之害:译: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译: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译: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译:未布瓦,上轻,故为此。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译:人皆服其精练译: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以虫治虫》:《梵

4、天寺木塔》:四、听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用: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要点:(1

5、)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2)生动简洁如:“方”“笑”“密使其妻”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五、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梦溪笔谈》二则互动学习评价(一)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得分: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

6、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狗蝎()②其喙有钳()3.解释字词。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4.翻译下列句子。①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①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动学习反思:《梦溪笔谈》二则互

8、动学习评价(二)主备人:审核人:班级:姓名:得分: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