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21845
大小:31.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6
《孔子教学思想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孔子教学思想浅析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①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然而孔子毕竟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现当代对孔子思想的性质和意义则更是众说纷纭。本文仅从孔子教学思想这一点入手,力图探索孔子教学思想在运用方面的问题。一、关于教育的对象无论是古代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对象问题始终是一个首先面
2、临的问题。孔子在春秋末期,以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远见,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力先”的思想。《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然而,他的这种思想与当时“学在官府”的社会现实相差甚远,孔子本着从人出发,讲究“人道”,就人事论人事的观点,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想实现“学在四夷”的局面。就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
3、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②“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③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对象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学生要自己愿意求学,据传人孔门求学还需有人推荐。其二是学生要有支付教师劳动报酬的经济条件。这里尤为重要而且支撑孔子教学思想的是第一点,他已经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教学思想也依此而建构。虽然孔子的这两个条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孔子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思想已初具雏形。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对于现代教育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
4、人可以受教育的问题。教师们对理论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排挤打击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事实上,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还可引伸到学生个别差异不影响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个立足点。实施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学中对差生失去信心的错误做法,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提出适合学生不同条件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二、关于教师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教师修养的意见。而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经验时,更多的是在运用上的不足。(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
5、教好的基础。他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⑤“三人行,必有吾师焉。”⑥孔子大半生做教师,论学识资历应该说有一定资格,但他从不停止学习,走到那里,学到那里,“每事问”,随处拜师,“不耻下问”,“无常师”。在他看来,知识是无止尽的,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诲人不倦”是孔子最可贵的品格,他曾说:“教不倦,仁也”。⑦孔子把教育学生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来追求,无论什么人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在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绝粮,“孔子讲诵弦歌不衰”。⑧这些记述尽管有后
6、人对孔子敬佩而夸张的一面,但孔子那种对教学执着的追求是难能可贵的。(二)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现当代教育学在研究教学过程时,发现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认识。我们在研究孔子有关教师的论述时,发现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贯穿着他整个教学生涯的始终,他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与学生共同生活,以此来接近学生,接触学生,并关心照顾学生。接受学生的种种提问而善于解答,同时也容许学生反辩,养成了师生之间好学的风气和深厚的感情。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⑨正是由于对学生的热爱鼓舞他不知疲劳,全力教诲。孔子对待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真诚
7、无私,他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⑩这种对学生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的教育,使孔子的教学论思想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之上。孔子对学生的热爱和真诚、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⑾“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⑿我们现在经常讲的“言传身教”与孔子的说法相比,“言传”多了,“身教”却跟不上,大有教师强行施教之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地“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