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2章哲学)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2章哲学)

ID:36808977

大小:551.51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5-10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2章哲学)_第1页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2章哲学)_第2页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2章哲学)_第3页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2章哲学)_第4页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2章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成教亚健康(第2章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立统一生克制化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形成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涵义的表述西周时期《诗经》——“阳”、“阴”,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西周末期——将阴和阳抽象为两种对立的物质或势力解释地震:“阳伏而不出,阴迫而不能蒸”春秋战国时期——《易经》阴爻--阳爻—《黄帝内经》阴阳学说阴阳的最初涵义——日光向背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亮度事物运动状态

2、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功能上升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晦暗物质下降静抑制、衰退上下天地冷——暖暗——明内——外静——动女——男阴阳之征兆水火阴阳的相关性空间:天和地事物:水和火、上和下运动:动和静左和右升和降内和外出和入时间:昼和夜春夏秋冬药物:四气五味人体:男和女温度:寒和热气和血脏和腑亮度:明和暗背和腹形态:无形和有形兴奋和抑制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春夏——阳秋冬——阴阴阳的可分性——“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昼—阳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阴前

3、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阴阳相互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概念: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关系。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属阳的温热之气——制约——属阴的寒凉之气属阴的寒凉之气——制约——属阳的温热之气兴奋—制约—抑制抑制—制约—兴奋清醒睡眠人体:平旦黄昏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要有一定的限度——正常状态(无太过、无不及)如果一方对另一方制约太过制约不及例如病机:“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制约太过“阳不胜其阴”、“

4、阴不胜其阳”——制约不及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异常状态2、阴阳互根概念: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蕴藏、相互资生的密切关系。“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例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无阴——“独阳”,独阳不长,无阴则阳无以生阴中无阳——“孤阴”,孤阴不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血中有气,气中有血”3、阴阳消长——量变引起阴阳

5、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对立制约和阴阳的互根互用。概念: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数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阴阳常阈论阳阴阳阴阴阳平衡阳阴阳阴阳阴阴阳失调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概念: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转变为阳,阳可转变为阴”。阴阳互根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身

6、有形,不离阴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阳—上部阴—下部上下阳—背阴—腹背腹阳—外侧阴—内侧四肢阳—体表阴—体内—脏腑阳—六腑阴—五脏阳—心肺阴—肝脾肾表里阳经—循行四肢外侧阴经—循行四肢内侧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阳—气阴—血气血阳—卫气阴—营气(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有余邪气盛阴阳不足正气虚阴阳的生理调节范围基线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1阴阳偏盛

7、阳盛阴盛阴阳有余邪气盛阴阳不足正气虚阴阳的生理调节范围基线(阳盛则热)阳盛实热证伤阴兼阴虚(阳盛则阴病)(阴盛则寒)阴盛实寒证伤阳兼阳虚(阴盛则阳病)阴阳偏盛示意图(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偏衰阳衰阴衰阴阳有余邪气盛阴阳不足正气虚阴阳的生理调节范围基线阴阳偏衰示意图阴虚阴不制阳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阳不制阴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阴阳有余邪气盛阴阳不足正气虚阴阳的生理调节范围基线阴阳两虚示意图阴虚阳虚不能生阳不能生阴阴阳两虚(四)指导疾病的

8、治疗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1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实证祛邪)阴盛寒者热之实寒证(阴盛则寒)伤阳兼阳虚(阴盛则阳病)酌兼温阳阳盛热者寒之实热证(阳盛则热)伤阴兼阴虚(阳盛则阴病)酌兼养阴损其有余实者泻之兼顾不足阴阳偏衰(虚证扶正)阴虚虚热证(阴虚则热)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补阴配阳补阳配阴补其不足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性能阴阳四气寒、凉热、温五味酸、苦、咸辛、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