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99352
大小:263.75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5-10
《《沟通的原则与技巧》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沟通的原则与技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姜卫)2006.11-12一、沟通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原则●沟通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沟通必须是对有意义的信息进行传递。●一个良好的沟通过程,必须要有富有意义的信息需要沟通,这是沟通能够存在、成立和有效的内容基础和根本与首要前提。2、渠道适当性原则●有效沟通必须将有意义的信息,通过适当和必要的沟通渠道,由一个主体送达至另一个主体,这就是沟通的渠道适当性原则。3、沟通主体共时性原则●有意义、真实的信息必须由适当的主体发出,并通过适当的渠道传递给适当的另一主体接受,此原则称为有效沟通的沟通主体共同适当性或
2、共时性原则。4、信息传递完整性原则●有效沟通必须由适当的主体发出,并通过适当的渠道,完整无缺地传送给适当的主体接受,此即为有效沟通的信息传递完整性原则。●沟通要完美和有效,信息在传递结束时必须仍然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5、代码相同性原则●所有沟通主体,在传递真实信息时,必须使用相同的信息代码系统,这就是沟通的代码相同性原则。●如果双方所使用的信息代码系统完全不同或存在较大差异,会导致接受者对信息解读无法实现或解读错误,导致沟通失败。6、时间性原则●任何沟通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整个沟通的过程必须在沟通发生的有效期发生完毕,否则,也会失去沟通
3、的意义,这就是沟通的时间性原则。7、理解同一性原则●在上述所有原则满足的条件下,信息接受者必须真正了解或体验或理解信息发出者所发出信息的真正意义,称之为有效沟通的理解同一性原则。●每一个接受者都是独特的个体,他的经历、经验、知识、兴趣,希望都会左右他对所解读的信息的内在意义的理解,理解一旦偏差,沟通的有效性就会产生问题。8、连续性原则●有效沟通还必须具有时间和沟通内容与方式上的连续性,即有效沟通的连续性原则。●对沟通对象的了解越多越深,人们就越容易找到有效沟通的切入点和恰当方式与途径。●从沟通内容与方式上来讲,应该对双方均已熟悉的沟通
4、内容和方式尽量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会有利于沟通对象快速准确理解要沟通的内涵。9、目标性原则●有效沟通应该具有明确的沟通目的或目标,即有效沟通的目标性原则。●沟通的目标、目的不明确,必将造成信息发送者所发信息混乱、模糊、含混不清,接受者只能靠经验和场景猜测对方的用意,从而极易导致沟通误差或沟通失败。二、沟通的主要障碍1、角色性障碍●角色性障碍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角色差异而形成的障碍。⑴相同角色之间会形成沟通障碍●相同角色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由于共同的利益冲突及潜在威胁,角色之间可能互不相容,难以沟通。如:“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教
5、会徒弟饿死师傅”等●这种障碍的防止和排除关键是观念的更新和机制的调整。⑵不同角色之间更会形成沟通障碍●不同的角色由于不同的身份、年龄、职业、地位、处境、经历、立场、态度等因素,可能会形成沟通障碍。●如:医生与患者、教师与学生、领导与群众、家长与孩子、司机与乘客等常见的对立统一型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区别性的“对立”被强化就可能成为沟通障碍。●这类障碍的防止和排除关键是要设身处地、利益协调和及时沟通。◎设身处地就是“角色互换”,容易达成互相体谅;◎利益协调涉及的是敏感问题,处理得当容易建立感情;◎及时沟通就是注重信息互动,充分交流容易达成
6、共识。2、文化性障碍●文化性障碍是由于语意差异、习俗差异和教育程度差异等文化因素而形成的障碍。⑴语意差异形成的障碍●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或“说者有意,听者无心”等表达性、接收性因素可造成沟通的障碍。◎从表达者看,说话的态度、语言的含蓄、方言的使用,都可能使自己的本意不能准确地表达。◎从接受者看,听话的心态、译码的环境、理解的不够,都可能曲解误读对方发出的信息。●准确地发送和接收语言信息,可有效地防止和排除语意差异而形成的障碍。⑵习俗差异形成的障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人际交往,由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的
7、差异,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并影响人际关系。●跨地区、跨国度的交往,应“入乡问俗”、“入乡随俗”,以防止和排除此种障碍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⑶教育程度差异形成的障碍●交往双方受教育的经历、文化水平的高低,会使双方的信息交流和交际姿态出现障碍,影响沟通。3、心理性障碍⑴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定势,源于对自己的过低评价。●克服自卑心理及其障碍,需要在增强自己实力的同时,尽可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己,特别是注重对自己基本优势的肯定性评价。⑵自负心理●自负心理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心理定势,源于对自己的过高评价。●这种心理及障碍的克服,同样
8、需要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特别是注意对自己劣势和不足的清醒认识,同时要严以律己,平等待人。⑶猜疑心理●猜疑心理是一种对人对事缺乏信任的心理定势。●克服这种心理需要增强充分的安全感,正确地评价人与人之间的是与非、善与恶,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