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95914
大小:332.4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5-15
《第三次古音学大辩论_关于梅祖麟讲话.kdh》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言文字大论坛#语言文字大论坛$第11期发言摘录召集人%王人龙主讲人%冯蒸2007年12月16日第三次古音学大辩论&&关于梅祖麟讲话引起的古音讨论介绍冯蒸汉语音韵学史通常分为传统音韵学研究和现代音韵学研究两个层面。现代音韵学研究史是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1889—1978)所著《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汉译本1940)的出版为其开端,时间大致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在现代音韵学研究史上,从1923—1935年,曾经发生过两次古音学大辩论。第一次大辩论是1923—19
2、25年,讨论的内容是关于汪荣宝(1878—1933)提出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的讨论;第二次大辩论是1930—1935年李方桂和高本汉关于上古音构拟的一场争论,以李先生发表的三篇上古音论文为结束。!"这两次关于古音学的大辩论,得到了音韵学界的普遍认同。《中国语言学大辞典·语言学史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收有“第一次古音学大辩论”和“第二次古音学大辩论”两个词条就是明证。近几年,在汉语历史音韵学界发生了一场新的论争。事缘于2001年底,梅祖麟先生在香港一个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的演
3、讲。演讲指出:王力不懂“同声必同部”之说,没有把谐声字材料和汉藏比较应用到古音构拟中,从而把王力归入“非主流”音韵学派。梅祖麟还指出主流的上古音研究体系应是李方桂、董同龢、潘悟云等几家。2002年4月,此文的电子文本被贴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术论坛”网站的“汉语语言学”栏里,引起了相当激烈的反响。6月、7月和8月,郭锡良分别在南昌、乌鲁木齐、石家庄的三个学术会议上提交了同一篇文章,题为《历史音韵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对梅文作了回应。9月,郭文刊登于《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梅祖麟随后回复郭文,并再次提出三
4、个问题要求解答。郭锡良于是再次发表一篇名为《音韵问题答梅祖麟》的论文,见于《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此外,陈新雄在2003年3月第1期《语言研究》上发表《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一文,潘悟云、麦耘也在东方语言学网上等多次发表帖子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郑张尚芳于2003年10月、11月、12月分别发表三篇名为《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勘误》、《再斠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和《三斠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的帖子,系统论述了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的错误之处,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次辩论的关键是上古汉语复辅
5、音声母及其在同源词研究中的作用及王力古音系统的评价问题。本次论争涉及多位学者,一直到2005年还在继续。我们把这次论争暂称为“第三次古音学大辩论”。笔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主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年第$期!总第84期"!语言文字大论坛事,目前已发表了近百篇音韵学论文和多部专书。1963—1976年私淑著名音韵学家陆志韦和王静如先生学习音韵学,师从王静如先生的时间尤长;1978—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得到著名学者李荣、邵荣芬、王显诸先生的教诲,与郑
6、张尚芳同事;1984—198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很多课程是在北大听的,主要包括裘锡圭主讲的文字学、曹先擢主讲的《说文解字》研究、郭锡良主讲的《马氏文通》研究和唐作藩主讲的古音学等。与潘悟云合译美国包拟古(%&’()*+,-./)01+2)著《原始汉语与汉藏语》(中华书局,1995)一书。1982年曾经在北京大学听了一学期梅祖麟讲授的“汉语历史语法”课程。可以说对论辩双方的学术观点都非常熟悉,并且对古音学研究的主要分歧点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这里,笔者力求客观地归纳和介绍此次论辩的主要内
7、容,尽量引用论辩双方在论证各自观点时的原文材料,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这次系统的介绍,使读者对这次古音学辩论有个清楚的认识,并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论辩的分歧点作出理解和判断,给古音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助动力。壹涉及主要人物简介梅祖麟1933年出生于北京,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硕士,1962年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即在耶鲁大学任教。后长期在康奈尔大学任教,获聘为第一任康奈尔大学“胡适讲座教授”。当选为“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副会长,次年即任会长。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读博士时对汉语文法与语言,及中国语言与文学之关系产生极大
8、兴趣。数十年来对于汉语语法史、汉语声韵学及汉语诗律学均有杰出贡献。重要研究成果及贡献:(1)在汉语历史语法方面汉语特点之一为有体貌词尾而无时态,认为从南北朝到中唐,“动+宾+完成动词”之句式早已形成,动词由“讫、必、已、竟”变成“了”为唐代所发生的词汇变化。汉语另一体貌词尾为“着”,“着”字在闽语用作介词,在吴语用作持续貌、完成貌词尾,在湘鄂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