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ID:36795413

大小:1.61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5-15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1页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2页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3页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4页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Y93.7695西南虫謦硕士学位论文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作者:纪瑛指导教师:肖崇刚教授学科专业:植物病理学研究方向:植物病害与有益微生物提交论文日期:2006年5月10日论文答辩日期:2006年6月日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中国·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红花酢浆草(OxaliscorymbosaDC.prodr.)又名大酸叶草、铜锤草、紫花酢浆草、多花酢浆草,系酢浆草科多年生宿根性阔叶草本。该草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我国则主要分布在河北、陕西、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和云南等地,曾作为观赏植物引入长江以北地区,后在南方地区逸散为

2、野生杂草。红花酢浆草具有极强的繁殖力、生长能力和侵占性。在贵州省贵阳及独山地区常为害辣椒、玉米、花生、大豆、西瓜等作物,造成严重减产,成为当地旱地作物的恶性杂草之一;在南方地区成为城市草坪杂草,或园林地恶性杂草,是重庆地区危害性极大的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对红花酢浆草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方法,化学除草剂尽管在解决全球的粮食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残毒污染,使得环境质量恶化,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另一方面,耐药性杂草种群上升和抗化学除草剂杂草的出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利用生防菌控制红花酢浆草的研究尚剐羼q起步,但由于生物防治

3、具有安全性高、持效期长、投入少等优点,园此该领域是极具潜力的研究热点之~。通过调查发现,重庆市各城区红花酢浆草均有不同程度的叶斑病发生,部分城区极为严重,可造成红花酢浆草大面积枯死。而目前对引起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调查方面,关于该病原菌的其他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试验对重庆市西南大学校园内的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并进一步就其生物学特性,以及液体培养时间对菌丝生长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进行了病原葡对主要农作物的安全性测试。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仅为害红花酢浆草叶片,斑点生于叶

4、的两面,近圆形,直径2.0~9,0ram,有时多斑愈合,叶正面斑点中央浅褐色至中度褐色,边缘暗褐色,具浅黄褐色晕,叶背斑点灰白色至青黄褐色。子实体叶两面生,但多生于叶正面。病原菌子座无或仅由少数无色球形细胞组成。分生孢子梗短,单生或簇生在球形细胞或内生菌丝上,近无色,多基部较宽,不分枝。直立,上部具1个曲膝状折点,顶部圆形至圆锥形,或近平截,无隔膜,3.0-20.oum×2.0-,.4.咄m。分生孢子窄,倒棍棒形至圆柱形,近无色,直立至弯曲,项部尖细至钝,基部倒圆锥形平截至近平截,2-9个隔膜,20.0-86.耻m×2.O_3.oum。依据上述特征

5、,判定引起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假尾孢属真菌红花酢浆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oxalidisGob&Hsieh)。通过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获得病原菌,将其命名为JH.016.01,研究结果显示,适合红花酢浆草假尾孢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红花酢浆草叶片煎汁+葡萄糖209,v8汁和Richard培养基。适合该菌菌落生长的pH范围3—12,最适pH4—6,最适温度20-.2512,致死温度55"C。该病原菌对麦芽糖、葡萄糖、蔗糖、乳糖和牛肉膏的利用效果好于其它碳源或氮源。光照对该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不明显,但不同处理可影响菌落形态。此外

6、,光暗交替处理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其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C,pH4—6,相对湿度为98%~100%,且营养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菌系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真菌,关于此属真菌分生孢子的诱导产生问题,目前的文献资料均持分生孢子不易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的观点。本试验研究结果与此观点相吻合,即红花酢浆草叶斑病病原菌在各种培养基上产生分生孢子的数量都较少。但在不同培养基上,其产孢能力仍表现出了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在几种供试的培养基中,以V8汁培养基上产生分生孢子最多,其次是红花酢浆草叶片榨汁+葡萄糖培养基和玉米粉培养基,再

7、次是PDA培养基。以PSA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最少。观察发现.在各种人工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其隔膜均没有自然条件下的分生孢子隔膜明显,颜色相对较浅.且顶端钝圆。初次分离的病原菌在各种培养基上产孢均比较理想,继代后,该病原菌的产孢能力显著下降。继代多次后,在培养基上几乎检查不到分生孢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液体培养条件下该病原菌因培养时间不同,其菌丝的生长量存在明显差异。培养3句天,菌丝体干重随培养时闯的延长而增加.培养第7天菌丝体干重达到最大值,培养第9天.菌丝体千重出现下降趋势。离体接种试验表明,该病原菌发酵液对红花酢浆草离体叶片有一定的致

8、病作用,且不同培养时间的发酵滤液均能导致离体叶片发生病变。试验还选择禾本科玉米,豆科大豆、菜豆和花生,葫芦科西瓜.茄科茄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