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艺文志稿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

明史艺文志稿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

ID:36777108

大小:930.23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15

明史艺文志稿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_第1页
明史艺文志稿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_第2页
明史艺文志稿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_第3页
明史艺文志稿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_第4页
明史艺文志稿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史艺文志稿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書目文獻※《明史藝文志稿》與熊賜履進呈本《明史藝文志》—黄虞稷《明史藝文志稿》叢考之一*王宣標康熙十八年(1679)詔開博學鴻儒科,取尤侗、朱彝尊等五十人以修《明史》。黃虞稷亦在被薦之列,然黃氏方抵京城,母訃已至,遽爾回鄉守制,未能與試。隔年(1680),監修徐元文上〈特舉遺獻錄用史才疏〉,再薦黃虞稷,康熙允於黃氏服滿後召之入京修史。於是黃虞稷在金陵家中著手編撰《千頃堂書目》,以備將來修1史之用。二十年(1681)春,黃虞稷服滿赴京,入明史館,最初從事列傳稿的撰寫。明史館開館之初,尤侗負責《藝

2、文志》的編撰。二十二年(1683)七月,尤侗2告假回籍。時尤侗已經完成《明藝文志》五卷,並交付史局。然總裁徐乾學對尤氏稿不甚滿意,乃令黃虞稷重撰。於是黃虞稷取所撰《千頃堂書目》重加修訂,至二十五年(1686)前後始成書,題作《明史藝文志稿》。黃虞稷主要依據《千頃堂書目》修訂而成的《明史藝文志稿》,通常被視為殿3本《明史藝文志》四卷的濫觴,但從《明史藝文志稿》到《明史藝文志》四卷,*王宣標,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清沈粹芬等輯《國朝文匯》收黃虞稷所撰〈兵備寶水鄭公傳〉,文末云:「

3、黃生曰:余從次公中翰,得見公遺書,竊嘆其經有師法可著錄。……予故特錄之,以為傳儒林之選。」見《國朝文匯》甲集卷19,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73冊,頁352。2史官尤侗所撰《明藝文志》五卷,自四庫館臣之後,學者多未親睹此編,故未能對尤氏貢獻做出恰當的評述。筆者另撰有〈尤侗《明藝文志》考論〉,通過對新發現的清刻本《明藝文志》五卷的考察,認為尤氏志稿作為《明史藝文志》的首部稿本,雖其體例允或有不當,著錄允或間失考據,然取其分類體例與《明史稿藝文志》對比,可見王

4、鴻緒多有明顯承襲尤氏志稿之處,則尤氏志稿於《明史藝文志》的發展過程中,實具有發凡起例之功。3清代以來,學者多以為《明史稿藝文志》乃直據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而來,《明史稿藝文志》則‧205‧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書目文獻其間還經過了熊賜履《明史藝文志》五卷、王鴻緒《明史稿藝文志》四卷兩個重要階段。惟因黃虞稷《明史藝文志稿》未傳於世,熊賜履《明史藝文志》五卷又鮮為人知,故有清以來學者多以為《明史稿藝文志》是直接依據《千頃堂書目》修訂而成。近年已有學者指出必須重視《明史藝文志稿》作為從《

5、千頃堂書目》到《明史藝文志》衍變的重要過渡,然終因原稿已佚,相關問題未能作深入討論。張明華〈千頃堂書目的源流〉一文指出,今知《明史藝文志稿》至少有三部抄本:一為黃虞稷於乾隆二十八年前脫稿,並由徐乾學審定的進呈本;二為朱文游藏4本;三為朱彝尊藏本。今考張氏所舉的三部抄本中,進呈本早已不存;朱彝尊藏本僅《潛采堂書目》獨字號著錄「《藝文志稿》十四本」,餘則不詳。惟有朱文游藏本,尚有線索可供考察。按:朱文游名奐,以字行,號滋蘭堂主人,乾隆間吳縣人。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五有詩云:「毛錢馮陸故家藏,根腳籖

6、題認舊裝。紅豆再傳弟子列,白蓮小5築丈人行。」前二句即詠朱文游。今人蔡錦芳撰〈清代藏書家朱文游與乾嘉學術〉,據朱氏交遊情況,推測其生卒年為一七三四至一八○三年?並依據乾嘉間不少學者6名流曾向朱奐借書的記載,推測朱氏與當時學人的交往情況,可供參考。朱文游所藏《明史藝文志稿》,今已不存。盧文弨(1717-1795)曾從朱氏借得此書,用以校訂此前已抄得的《千頃堂書目》,完成了一種《千頃堂書目》的「金陵7新校本」,此本今亦不存。慶幸的是,吳騫(1733-1813)曾借得此「金陵新校本」,為欽定《明史藝文

7、志》所自出,故論述《明史藝文志》之淵源,皆以《千頃堂書目》濫觴。如周彥文《千頃堂書目研究》云:「清代以來,學者多以為《明志》乃直據《千頃目》而來。」見《千頃堂書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頁195。又,李慶〈論《明史藝文志》與《千頃堂書目》之關係〉云:「王重民先生認為,《千頃堂書目》即徐乾學呈上的《明史藝文志稿》,此《稿》經王鴻緒刪改,便成了王氏的《明史志稿》,最後,由張廷玉等作了極少處改動,便成了《明史藝文志》,所以關鍵是王鴻緒的刪改。……後來的不少教材、論文

8、等,俱基本採用了這種說法。」見《中華文史論叢》第59輯(1999年9月),頁286。4張明華:〈千頃堂書目的源流〉,《文史》第20輯(1983年9月)。後來在該文基礎上,張明華擴充撰成專著《黃虞稷和千頃堂書目》(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明史藝文志稿》三部抄本之說,見《黃虞稷和千頃堂書目》,頁87-88。5〔清〕葉昌熾:《藏書紀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頁514。6蔡錦芳:〈清代藏書家朱文游與乾嘉學術〉,《文衡》(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69-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