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

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

ID:36775899

大小:1.49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5-15

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_第1页
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_第2页
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_第3页
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_第4页
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川西平原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研究姓名:刘晓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病理学指导教师:文成敬;彭云良20040501摘要2002年5月在川西平原四个地区:蒲江大兴、邛崃卧龙、双流黄水和邛崃固驿,从油菜病株茎秆上采集菌核,经分离和鉴定,共得到373个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群体结构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373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在含多菌灵PDA上的测定结果表明lugml和5ug/ml浓度下平均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4.31%和97.99%,最低分别为55.30%和90.43%,两处理下菌丝生长均不明显,地区间平

2、均菌丝生长抑制率差异亦不明显;测得8个菌株的EC50为O.1266~0.2817ug/ml,平均EC50为O.1773ug/ml。无抗药性菌株发现,说明川西地区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普遍敏感。2.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四个地区共373个菌株其菌丝生长速度为1mm/48h~85lllnl/48h,平均生长速度为60.47rmn/48h,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差异较大。3.油菜菌核病菌菌核产生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邛崃卧龙产核菌株所占比例最少为59.00%,而蒲江大兴则高达94.74%,地区间差异明显。在此实验过程中还发现,有的菌株产的

3、菌核数目少但菌核大,最少的每皿只有2个;而有的菌株所产生菌核小但数量多,每皿可达48个。4.油菜菌核病菌菌丝融合群(MCGs)的测定结果表明40个来自四个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的菌株两两配对后,14天后记录观察结果发现40个菌株分属于30个MCGs,有23个MCGs只包含一个菌株,它们只与自身融合;最大的MCGst包含4个菌株,每个地区的菌株属于特定的MCGs,只有MCGs4由两个不同地区的菌株配对组成。5.用9个随机引物对30个不同菌丝融合群(MCGs)的油菜菌核病菌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产生53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5.89条。利用N

4、ei’S法计算RAPD相似系数,UPGMA聚类表明,供试材料中除两个菌株(Ⅳ66、II52)与其它菌株遗传距离稍远外,整个川西平原的油菜菌核病菌可以聚成一大类作为一个整体,迸一步划分,这一大类又分为7个亚类并且亚类间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别,说明不同菌丝融合群的菌株间、不同地方及同一地方不同菌株间的遗传基础有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但菌株问的遗传距离不大(GD≤0.333),说明了RAPD分子标记在揭示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的同时,也表明菌株间遗传背景的相似性。关键词:油菜,菌核病菌,多菌灵,抗药性,生长速度,菌丝融合群,RAPD前言

5、1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油菜(Brassicanapus)属十字花科,足世界上的四大油料作物之。。J{!

6、j1978年以来,中国油菜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己跃居世界第一位,单产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种植面积已达约700万平方公顷¨1。油菜在生产中经常受到诩:多病害的侵染,其中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我国油菜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全世界主要油菜产区生产上的一大障碍,朱风美先生1932年首次报道了该病在我国的发生IZ]。在我国.各油菜产区均有菌核病发£L,尤以气候相

7、对凉爽和潮湿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冬油菜区最为严重【3】,一般发病率约为10%~30%,严重者达到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较健株减产10%~70%,粗脂肪含量降低l%~5%,油菜籽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对我国油菜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4J。因此,油菜菌核病的研究一直受到相当重视。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在该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抗病晶种的选育等方面做了人量工作,墩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油莱菌核病危害的严重局面,本省对该病原菌的研究尤显不足。本实验就川西平原不同地点罔块内的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

8、性、菌丝生长速度、菌株产核情况、菌丝融合群及遗传多样性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其群体结构,加深对该病原菌的认识,对该病害的化学防治和抗病育种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油菜的产量,改善其品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2研究现状综述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油菜菌核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抗药性、多样性及抗病性鉴定方法、抗源筛选、抗性遗传育种等方面,特别是对病原菌的生态条件、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研究较深,出于地理条件不同使各地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差异。2.1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2.1.1温度、水分及光照对病原菌生长发育

9、的影响形成菌核的温度范围为5~309C,适温10~25"C。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是5~20。C,土壤相对湿度范围约70%~80%。菌核对于热和低温的抵抗力强,但不耐湿热。干热70℃经lO分钟菌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