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66392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5
《《合在一起成新字》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合在一起成新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认识13个生字;掌握7个字;学习2个新部首:“日字旁”、“小字头”。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在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理解汉字合体字的造字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2)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提高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的同时,对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思考分析,开展多角度的探究性活动。 (3)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发布,提高展示表现自
2、我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孩子的主动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在充分体验汉字的奇妙演变及造字规律的同时,感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源流长。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内容分析: 《合在一起成新字》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一首儿歌。教学重点是充分利用图文,利用本课生字的特点,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识记生字。难点是两个相同独体字组成合体字时,左边独体字做偏旁形状往往发生变化。“日”、“小”部首时形状的变化。三、教学思路: 新课标指出
3、小学1-2年级要培养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新版教材指出:要初步向学生渗透汉字的造字规律和表意功能,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识字,激发主动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1)情景激趣理解造字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或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书中的相应内容)先引导学生回忆图中的“木、山、石、人……”等字的写法。再以两个独体字为例让学生结合图与字猜测字的发音,如:双人是从,跟从的从,从而使学生激发学生的识字
4、兴趣,理解汉字合体字的造字方法。 (2)游戏激趣喜欢学习汉字: 在识字教学中穿插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悄悄话”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静中思学;“碰碰撞”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在动中乐学。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3)儿歌激趣感悟识记生字: 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讲一讲、编一编,在感悟中记忆并理解生字。 教学过程: 第1学时 一、利用课件(简笔画),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这里都有什么?(
5、和书中的图相符)2.显示独体字: 小嘴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木、水、石…… 小手写一写:书空字的笔画 我们读一读:复习学过的独体字。 3.提出问题:一棵大树用“木”表示,想想一片树林的“林”可以怎样写呢?一片森林的“森”呢?(课件中演示两个木合成林,三个木合成森)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独体字《合在一起成新字》。 二、朗读儿歌,学习生字 1.听儿歌,想原因:为什么“日”、“月”合起来就念“明”?看课件或听录音,在听、看、思考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合体字的组合原因,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2.读儿歌,讲道理: (
6、1)教师教:集体读儿歌第一节,再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字形。 (2)学生学:小组读儿歌第二节,讨论生字的字形。 (3)师生合作:读儿歌、理解字义 师:一个太阳和和一个月亮合起来是…… 生:日月明 (4)男女生对读:通过竞赛式的对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男:日月 女:明3.游戏激趣,巩固生字 《碰碰撞》:教师组合独体字,并说:“生字卡片碰碰撞,碰出生字谁来认?”学生答:“碰出生字我来认,日+月就念明。” 4.认读生词,巩固生字 游戏:悄悄话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方悄悄告诉另一方,对了点点头
7、,错了悄悄告诉他。词卡:明月男生尘土尖刀森林从来众人泉水岩石鲜花甜水三、学写字学笔画 1.出示:从林 观察:两个相同的字合在一起成新字时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左边的偏旁中捺变成了点。 2.学写:从林 (1)观察教师书写,点部分描红。 (2)端正书写姿势,写“从、林”的字头。四、齐读儿歌五、布置作业:自选熟读课文与自编儿歌中的一项作业完成。 第2学时 一、检查学习情况: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找朋友:发独体字的字卡,让学生找朋友。找到就大声地说:“……合在一起就念……” 2.开火车认读合体字生字卡片 3.小老师带
8、读生词卡。 二、学写生字 1.观察“描描写写”中的其他生字,描出易错的笔画。 2.讲讲:甘 中间的小横靠左不靠右。 尖 小字的竖勾变成竖。 明 日字旁变小、变窄。右边的月第一笔为竖撇,从竖中线的偏右的地方起笔,到左下格收笔。 3.教师范写学生描写 三、读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