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

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

ID:36757375

大小:364.8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4

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_第1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_第2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_第3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_第4页
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10,19(2):466-471http://www.jeesci.com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E-mail:editor@jeesci.com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进展112*王萍,王学东,张勇1.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浙江温州325035;2.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文章

2、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PAHs污染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红树林生态系统PAHs的污染分布及其来源,以及PAHs污染胁迫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评述了红树植物对PAHs的直接吸收、红树林湿地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等研究;最后,对红树林生态系统PAHs污染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综合应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典型PAHs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2)结合双光子激光共焦扫描显微技术等原位研究手段,开展红树植物对典型PAHs的吸收、存赋形态、转运等相关研究;(3)结合激光诱导时间分辨荧

3、光光谱测定系统,实现对现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原位检测。关键词:红树林;多环芳烃;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2-0466-06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其来源研究PAHs)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海洋接纳了来自石油泄漏、船舶运输、城市生[7,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因其“三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以及大气沉降等排放的PAHs13]致”作用

4、,名列《斯德哥尔摩公约》消减POPs黑名。大量研究表明,处于陆海交汇区的红树林湿地[1][6-10][14]单中。最新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部分PAHs还具有是PAHs重要的吸收和累积场所。Zhang等内分泌干扰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危通过研究深圳湾红树林湿地12处沉积物样品中的[2-3]害很大,已引起各国环境科学家的极大重视。PAHs发现,湿地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与沉积物中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陆粘土量和Pb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且沉积物中多海交汇的海湾河口区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

5、淹的以4~5环的PAHs为主,他们认为主要来源于化石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海岸河口生态系统中占燃料的燃烧,尤其是含Pb汽油尾气的排放。曹启[4-5][15]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流民等的研究表明,汕头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域工农业、沿岸城市开发及港口驳岸海运的发展,的有机碳、黑炭和粒度等环境因子对PAHs在湿地大量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注入而汇集于河口海湾区,不同区域的分布都产生了显著影响,且他们认为,红树林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加。红树林生态系统因生黑炭是影响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PAHs分布的主要[16]

6、产力高、富含有机质以及强还原性环境条件等特因素。Tam等通过研究发现,香港某红树林区底[6-10]性,使之成为吸收和积累PAHs的重要场所。由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较非红树林区底层沉积物中于其较低的水溶解度和较强的亲脂性,使进入湿地PAHs含量高2~10倍,且红树林区沉积物中的中的PAHs较易积累浓缩在海洋食物网中,并通过食PAHs更多地集中在表层。同时他们还在对香港4物链的累积作用进入人体,进而威胁人类健康个红树林湿地内的20处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11-12]。本文主要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PAHs的污染

7、研究中发现,这4个红树林湿地中PAHs的组成类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所在研究小组目前开展的相关似,以萘、芴和菲为主,这表明该红树林区沉积物工作,评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PAHs污染的研究趋势中低分子量PAHs占较大比例,并由此推测可能来[17][18]并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源于石油或废水污染。Maskaoui等和Zhou等1红树林生态系统多环芳烃的污染分布及的研究表明,福建九龙江河口及邻近港湾红树林区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7770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05210003

8、);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803840015);温州医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QTJ09009);温州城市河道地表径流污染防治对策研究项目(Z090921421);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20080102)作者简介:王萍(1981年生),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研究。E-mail:wangping_xmu@163.com*通讯作者:张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