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ID:36757262

大小:985.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4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1页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2页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3页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4页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10,19(2):281-285http://www.jeesci.com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E-mail:editor@jeesci.com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1,211吴春笃,郭静,许小红1.江苏大学环境学院,江苏镇江212003;2.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研究降解高氯酸盐环境污染物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分子系统特征、生长特性和降解活性。利用PCA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分离高氯酸根降解菌,观察其形态,进行生理生化测定

2、,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菌株的16SrDNA基因并测序,并对菌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并用培养技术和离子色谱法检测菌株对底物的利用和降解情况。从镇江江滨和镇江新区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别分离到一株能降解高氯酸根的菌株JD14和JD125。此菌株在24~30℃条件下较快地降解-1底物高氯酸盐,其中在24℃下,15d内可以将初始质量浓度为1600mg·kg的高氯酸根降解(86±6.5)%。对两菌株的16SrD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JD14和Dechloro

3、monassp.SIUL相似度高达100%,JD125和Dechlorospirillum相似度达97%,最后鉴定JD14和JD125属于高氯酸盐降解菌。此前国内并无降解高氯酸根微生物的报道,对今后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开发利用此类细菌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高氯酸盐还原降解菌;16SrDNA基因;生长曲线;生物降解中图分类号:X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2-0281-05高氯酸盐是一种有毒的无机化学物质,同时也室从镇江江滨与新区污水处理厂泵站污水中分离是一种强氧化剂。环境中的高氯酸

4、盐有天然和人工获得的初筛菌株。合成两种存在形式,其天然形式主要存在于土壤中,1.2仪器设备含量较低。目前为止,只在智利有所发现,其余均SPX—250智能生化培养箱;722可见分光光度为人工合成。随着生产和使用中高氯酸盐排放和废计;Metrohm-861AdvancedCompactIC型离子色谱弃,越来越多的高氯酸根进入到环境。高氯酸盐动仪;电子显微镜。力学稳定性,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可长期稳定存在,1.3培养基-1降解过程往往要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常见的强选择培养基(g·L):NaAc1.8g,NaHCO30.

5、42还原剂只有很少几种能将高氯酸根还原,除了厌氧g,MgSO4·7H2O0.12g,CaCl2·2H2O0.08,K2HPO4条件的特殊微生物外,一般的微生物、植物、动物0.10g,KH2PO40.06g,盐溶液10mL,加水至1000[1-4]等也很难将其还原降解,进入环境介质后会随着mL,pH7.0±0.2。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动或渗滤快速扩散,经水被植121℃灭菌20min,冷却后加入除菌高氯酸盐、物、水生动物等吸留、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氯化铵,固体培养基加入2%的琼脂粉。[5]-1。目前,高氯酸盐对人

6、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集盐溶液(g·L):MnCl2·4H2O0.20g,ZnSO4·7H2O[6-7]中在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因此,寻找消除此类0.4g,CuSO40.10g,Na2MoO40.02g,加水至1000污染物的有效方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mL。题之一。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作用在此类污染物2实验方法的迁移转化和最终从环境中消失的过程中占有重2.1菌株的纯化与培养要地位,是环境中高氯酸盐污染去除的最主要途采用选择培养基富集培养。采用挑固体平板单径,而且微生物降解还是最为经济简便、无二次污菌落划线

7、分离与传代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培养[8-9]染的有效方法,因而倍受关注。本研究的目的是物。于26~28℃下厌氧培养7~14d。如此反复纯化分离降解高氯酸根的菌株资源,研究其降解活性,培养,挑取不同特征的菌落,传代培养保存。为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清除高氯2.2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酸根污染物提供科学依据。以固体选择培养基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形态记1实验材料述,菌体形态通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1.1菌株来源2.3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菌株JD14和JD125分别由江苏大学微生物实验根据传统细菌鉴定方法对菌株

8、JD14和JD125进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083/E080402);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基金资助项目(09JDG060)作者简介:吴春笃(1962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E-mail:wucd@ujs.edu.cn收稿日期:2009-12-16282生态环境学报第19卷第2期(2010年2月)行糖酵解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