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53913
大小:61.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4
《胃肠道内镜检查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胃肠道内镜检查及护理【关键词】内镜肠胃护理内镜(endoscopy)意为经体表插入器械,窥视有关脏器的变化。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及胶囊内镜在诊断上的应用是20世纪消化病学上的重大进展,消化内镜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一、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一)检查前准备1.器械准备检查胃镜、十二指肠镜的照明、注水注气及镜头活动等功能是否完好;准备好牙垫、弯盘、纱布、治疗巾及一次性活检钳等用物。2.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病情,向其解释检查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诉病人检查时可能出现恶心、腹胀等不适,可以通过深呼吸缓解。向病人介绍配合检查的
2、方法,以消除其对检查的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配合检查。为了预防胃内容物被吸入肺内,应指导病人在检查前6~8小时禁食、禁水、禁烟,不能应用其他影响胃肠道分泌功能的药物。有明确幽门梗阻者,检查前禁食、补液3天;接受胃肠钡餐检查者,3日内不宜做胃镜检查。活动假牙要去掉以防掉落,同时应评估其口腔有无感染或其他病变存在而影响内镜检查。4检查前10~15分钟,用2%利多卡因喷雾或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支麻醉咽部,以减轻插管时的不适及对咽喉部的刺激。对于较敏感病人可再给安定10mg及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二)检查中配合指导病人解开衣领,放松裤带,取左侧卧位,左
3、腿伸直,右腿屈曲,头略后仰,使食管与咽喉成一直线,便于胃镜插入;有假牙者取下假牙,将牙垫置于病人口中,并嘱其咬住,不能放松,以避免损伤镜子。协助术者将胃镜经牙垫缓慢地插入,送到咽喉部时,嘱病人做吞咽动作,以助镜头通过咽部进入食管,插镜时切忌用暴力,以免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检查过程中指导病人做均匀的腹式呼吸,以减轻进镜过程中的不适感。协助医生进行粘膜活检,并可通过粘膜活检了解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摄影和录像。检查完毕退镜时也应缓慢,并再次观察管腔情况。检查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脉搏。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检查并做
4、相应处理。(三)检查后护理检查后禁食1~2小时,待吞咽反射恢复后方能进食、进水。当天饮食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以减少食物对胃粘膜创面的摩擦。术后注意休息1天,不能参加重的体力劳动。指导病人观察大便颜色,注意观察有无穿孔、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若检查后发现声音嘶哑或喉痛等情形,可给予喉片或温盐水漱口以减轻症状。彻底清洗和消毒内镜及有关器械,避免交叉感染,并做好仪器的保养工作。二、结肠镜检查(一)检查前准备41.器械准备检查结肠镜的照明、注水注气及镜头活动等功能是否完好;准备好润滑油、弯盘、纱布、治疗巾及活检钳等用物。2.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病情,向
5、病人解释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知病人检查时可能有的不适,以取得病人的合作,使检查顺利进行。检查前2~3天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前一天进流质。检查当天禁食。检查前一晚服蓖麻油30ml或蕃泻叶9g,以清洁肠道。上午检查者,在当晨4~5点服口服洗肠液3包(用温开水3000ml冲服);下午检查者,在当日上午9~10点服口服洗肠液3包(用温开水3000ml冲服);不能耐受导泻的年老体弱者可在检查前做清洁灌肠。为解除病人恐惧、紧张心理,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检查前15~30分钟可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安定5~10mg或杜冷丁50mg。(二)检查中
6、配合指导病人换上检查裤,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查看肛门有无异常。肠镜前端涂润滑剂后缓慢插入肛门,边插边观察。注气、插镜时,病人会感到腹胀不适,嘱其做缓慢深呼吸。检查中发现粘膜异常,取粘膜活检。检查完毕退镜时再次观察病变。取出肠镜前,尽可能吸出肠腔内气体,以减少术后腹胀不适。检查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及腹痛、腹胀等不适主诉,必要时测血压或终止检查。(三)检查后护理检查后病人应注意休息,做好肛门清洁护理。嘱病人进少渣饮食三天,并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必要时做粪便隐血试验,以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4告知病人及家属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剧烈腹痛、腹
7、胀、面色苍白、脉率及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情况时,往往提示出现肠穿孔,要立即就诊,以便及早处理。做好肠镜的消毒保养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并妥善保存。参考文献[1]周平红,徐美东,陈巍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4-7.[2]邱成丽,栾琰,金茜等.34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2):1264-1265.[3]陆秋云,戈之铮等.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2):133-135.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