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49891
大小:1.99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9-05-14
《县域农用地分等定级模式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县域农用地分等定级模式的构建姓名:董秀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土壤学指导教师:王秋兵2003.6.1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八\【表用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我国人、——k多地少,农用地的稀缺性比其他任何国家都突出,而且稀缺的农用地还要面临着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强化对农用地的科学管理及优化配置,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农用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01年1月国土资源部通过
2、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之后我国一些省市相继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该《规程》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①一些概念模糊不清,即农用地等和农用地级的概念不清晰,导致农用地分等定级下一步工作无法进行;②没有一个基本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地域单位,这样就导致理论研究没针对性、实践成果没可比性;③没有规定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技术路线,导致地分等定级成果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从而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意义大打折扣;④分等方法与定级方法不成体系,导致实践工作中方法使用混乱且工作成果准确性差。
3、,一、/为了完善《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保证实践分等定级工作的顺利进行∥U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并得到了相应的研究结果。1.通过对农用地分等定级全过程的分析,认为应该用明确主导因素的方法明确农用地等和农用地级的概念将自然因素作为划分农用地等的主导因素,将社会经济因素作为划分农用地级的主导因素,依据自然因素的优劣划分出的是等别,对等别进行社会经济因素修正后得到的是级别,这样两个概念就清晰了。农用地等和农用地级这两个基本概念标准的统一,就使得各地方不再说“地方话”,为下一步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打下一
4、个良好的基础。2.通过对农用地分等定级目的及我国实践情况的分析,认为农用地分等定级基本地域单位应定在县一级行政单位这个基本她域单位的确定就解决了理论研究没针对性、实践成果没可比性的问题。本文就是以县一级行政单位作为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地域单位,从农用遗分等定级的技术路线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体系两方面构建了县域农用地分等定级模式。3.通过对提高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可比性的研究,认为县域农用地分等定级应采用“既分等又定级、先分等后定级、等别级别分别划定”的技术路线pf’虽然从理论上讲,国家先分等地方再
5、定级这种至上而下的农用地分等定、、-—P级技术路线是较理想的,但是在我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中,国家除了制定《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外,并未组织人员进行分等工作,而是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了地方。在这种实际情况下,我国农用她分等定级只能采用至下而上的技术路线,这就是说县域内既要进行分等工作,又要进行定级工作,因此县域农用地分等定级应采用“既分等又定级、先分等后定级、等别级别分别划定”的技术路线。此技术路线的确定基本上可以实现国家进行农用地一/分等定级的目的:V/4.通过对农用地分等定级实践环节的分析,认
6、为县域农用地分等定级可选择“因素法分等一修正法定级”与“样地法分等~样她修正法定级”两种方法体系中的任何一种。v,—』“因素法分等~修正法定级”方法体系是指首先用因素法对县域农用地进行分等,得到等别成果,然后对该等别成果采用修正法进行区位因素和耕地便利等因素的修正,从而再得到县域农用地级别成果:“样地法分等~样地修正法定级”方法体系是指先运用样地法对县域农用地进行分等,得到县域农用地等别成果,然后在该等别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社会、经济因素采用样地/修正法进行修正,从而再得到县域农用地级别成果。V,上
7、述两种方法体系均是由一种分等方法与一种定级方法组合而成,但方法体系在运用时,不可以拆开混用,而且在选择方法体系时要考虑当地农用姿里奎些查堂堡主堂垡堡苎一——地分等定级的开展情况。对于从未进行过分等定级的地区,较适合采用“因素法分等~修正法定级”方法体系,因为该方法体系虽然工作较繁琐,但工作成果较准确:而对于已经存在了一定的分等定级成果,只是为了进行成果调整及更新的地区则较适合采用“样地法分等~样地修正法定级”方法体系,因为该方法体系出成果快,而且能迅速地进行大面积分等定级工作。正确的方法体系的运用
8、,不但会使实践分等定级工作事半功倍,而且还会大大提高工作成果的准确性。关键词:真藏农用地分等定级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月lJ吾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和意义农用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对我国而言,农用地尤其重要。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又是农业大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长期存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用地的稀缺性更加突出,而且稀缺的农用地还面临着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的威胁。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