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医大师王琦治疗痛风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摇610环球中医药2016年5月第9卷第5期摇Glob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y2016,Vol郾9,No郾5就诊时热象渐消,湿邪困脾日久,脾虚之象突显,薛师便稍减1987:34.清热解毒力度,以免苦寒太过耗伤正气,并加用炒党参平补[5]摇陶夏平.周仲瑛教授诊治病毒性肝炎经验[J].环球中医药,脾胃,以增益气之功,同时不忘兼顾补肾法,乃“补火生土冶2012,5(6):446鄄448.之义,肾阳充旺,脾土健运,肝木条达,症状缓解。[6]摇孙丽霞.薛博瑜论治病毒性肝炎的思想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5):11鄄12.参考文献[
2、7]摇薛博瑜.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J].药品评价,2009,6(2):74鄄76.[1]摇李海,贾继东.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慢[8]摇刘肄辉,张永华.健脾补肾法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性乙型肝治疗目标和适应证[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者外周血树突细胞调Th1/Th2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8):791鄄793.2009,16(5):345鄄346.[2]摇明·吴又可.温疫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收稿日期:2015鄄12鄄01)2011:7.[3]摇唐·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27.(本文编辑:韩虹娟)[4]摇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医大师王琦治疗痛风经验包蕾摇张惠敏摇闵佳钰揖摘要铱摇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从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认为痛风之病机为患者自身体质偏颇,终致湿热痰瘀结聚,阻滞经络气血运行,浊毒停积于筋骨关节,而非风寒湿邪外袭。倡导运用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治疗痛风,注重体质与疾病、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为理论依据,因人制宜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以四妙勇安汤为主方,古方新用,另据病情灵活加减用药,祛风通络,清热除湿,祛痰化瘀以祛浊毒,临床效果显著。揖关键词铱摇痛风;摇辨体论治;摇名医
4、经验;摇王琦揖中图分类号铱摇R249摇揖文献标识码铱摇A摇doi:10.3969/j.issn.1674鄄1749.2016.05.027摇摇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尿系统、神经系统、肌肉骨骼以及特殊器官的损害,如排尿困[7]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难、神经炎、肝功能异常等。王琦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1]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可师、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2鄄3]并发肾脏病变,且与其他代谢综合征有相关性,全球痛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对内伤杂病、男科疾[4]病等具
5、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痛风一病,王琦教授诊疗思风患病率约为0.08%。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痛风的高发群体,并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近年来有年轻化路与方法独特,临床疗效显著,笔者师从王琦教授,跟诊学[5]习,收益良多,现将王琦教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的趋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可受地域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影响,沿海一带多发,广州地区1摇痛风之为病,体质偏颇为本,湿热痰瘀交阻为标[6]痛风患病率居全国首位。现代医学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通过饮食或药物控制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急性期可1.1摇体质偏颇为本给予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起效
6、快,但易出痛风作为病名最早出现于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皮肤黏膜、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风》,但其含义与现代医学的痛风不同。在众多古代文献中,将风寒湿热瘀等邪气痹阻经络,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均归为痹症,又有历节、筋挛等称谓。《证因脉治·痹症论》中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王琦名老中医体质有道:“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学术流派研究冶(713212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王琦传承工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故名曰闭。冶而痛风属热痹范畴。关于作室建设项目;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冶工程(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热痹,在《内经》中早有
7、论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站建设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传承团队建设项目作者单位:100029摇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痹。冶“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冶。中心[包蕾(硕士研究生)、张惠敏、闵佳钰]表现为关节伸屈不利,红肿热痛等。[8]作者简介:包蕾(1992-),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王琦教授认为体质是机体的固有特质,是百病滋生向:中医体质学。E鄄mail:18810901322@163.com和发展的内在基础,应从体病相关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