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27865
大小:8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4
《三语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浔中中心小学2013年春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29《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主备人员何建辉执教者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乞巧》。二
2、。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X
3、k
4、B
5、1.c
6、O
7、m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四。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
8、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3.进行比赛。五。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教学反思浔中中心小学2013年春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29《古诗两首》(第二课时)主备人员何建辉执教者教学目标1.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http://www.xkb1.com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课前准备课件或小黑
9、板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三。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
10、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五。 拓展练习http://www.xkb1.com六。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穿尽 几万条 嫦娥——悔 夜夜心教学反思浔中中心小学2013年春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30《西门豹》(第一课时)主备人员何建辉执教者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课前准备课件或小黑板。教学过
11、程个人使用批注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wWw.Xkb1.cOm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
12、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教学反思http://www.xkb1.com浔中中心小学2013年春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