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11664
大小:1.34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5-10
《《十五从军征》课件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五从军征导入新课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民歌又进行了一次大汇集,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它将女性题材作品放在了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它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这就是汉乐府民歌。今天,我们欣赏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情景的叙事诗-----《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
2、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尖锐地揭露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可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万苦。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
3、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舂
4、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结构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
5、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主旨对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写作特点善于发现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讨论造成老兵悲惨一生的原因是什么?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