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612439
大小:569.0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3
《“渊明吾所师与“出处依稀似乐天论苏轼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接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2·“渊明吾所师"与“出处依稀似乐天"——论苏轼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接受张再林(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南宁530001)摘要:苏轼虽曾一再表示过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倾慕之情,但实际上他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态度是有所不同的。苏轼既受白居易的影响,主要将陶渊明当作是精神上的“导师”,而不取其贫寒困顿的一面;又将白居易所开其端绪的“中隐”文化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苏轼之能成为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一个“标本”式的人物,与他对陶、白二人的这种接受态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关键词:苏轼陶渊明白居易接受中图分类号:K文献
2、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8750f2004)04—22—5众所周知,苏轼堪称是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一个“标本”。而他之能成为这样一个“标本”,与前代的影响自然是分不开的。换言之,苏轼思想文化性格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正体现着前此历代思想文化的综合影响。而苏轼确也好臧否人物——前代的思想文化名人如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自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等,他们的行为出处、功过得失,苏轼都曾作过评论,明显表现出一种自觉的接受意识。而在这当中,苏轼对陶渊明和白居易的接受情况尤其值得注意——这主要是因为,苏轼本人曾
3、一再表示过对陶、白二人的倾慕之情。如他一方面说“渊明吾所师”(《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并表示“欲以晚节师范其(陶渊明)万一也”(《与子由》);而另一方面,他又大谈自己与白居易的“相似”:“它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李道士》),“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赠善相和杰》)⋯⋯而对其他人,苏轼虽也有过称许,但却不曾说过这类话头。因此,探讨苏轼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情况,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士大夫文人“标本”得以形成的深层原由和大致过程。虽然说苏轼对陶渊明和自居易都曾表示过倾慕之情,
4、但实际上他对陶、白二人的接受态度还是有所不同的。下面首先就让我们对这一问题作一番考察。李泽厚先生曾认为,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这一观点曾一度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似是而未得其实。苏轼虽曾多次表示过对陶渊明的倾慕之情,但也还常常流露出对陶的“不满”之意。如他认为陶渊明并非真正的“达者”:陶渊明《无弦琴》诗云:“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苏子日:“渊明非迭者也,五音六律,不害为达,苛为不然,无琴可也,何独弦乎?”(《渊明非迭》)而对陶渊明的穷酸之气他
5、也有所议论: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日:“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元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万方数据“渊明吾所师”与“出处依稀似乐天”·23·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书渊明归去来序》)而尤可注意者,苏轼也并不认可陶渊明“穷苦自把锄”(《答任师中、家汉公》)、“每为饥所迫”(《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的生活状态。这些都足以说明,苏轼对陶渊明也确还有“心有未契”之处。如此看来,陶潜并非是“最合苏轼的标准”,也就谈不上是苏轼
6、“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了。那么,苏轼对自居易的接受态度又到底如何呢?在分析苏轼本人的意见之前,不妨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宋代人的有关评论。翻检宋人著作,我们发现,关于苏轼对白居易的接受态度,其实是当时人们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常被谈及。如与苏轼甚熟的王直方说:“东坡平日最爱乐天之为人”,[2】周必大说:“本朝苏文忠公(轼)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bJ⋯⋯这些“本朝人说本朝事”的意见,自然应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而苏轼是否真如宋人所说的那样“独敬爱乐天呢”?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苏轼之慕白居易,不仅是“屡
7、形诗篇”,[4】而且没有表示过不敬之意,不象他对陶渊明那样仍颇有微词。他认为所熟知的“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之论,其实主要是就文学风格而言的,其中的“俗”,是“通俗”、“浅俗”之“俗”。而风格是不能以优劣来论的,苏轼自己的创作何尝没有通俗的一面?所以他说的“白俗”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贬义。其次,苏轼还处处为自居易进行“辩护”。例如,自居易的《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诗,乃感“甘露之变”而作;当时宰相王涯死于这场变乱中,而当初自居易的被贬江州司马,正由王涯所谗,故有人认为此诗乃白居易幸灾乐祸之言,苏轼针对这种言
8、论特作辩解云:白乐天为王涯所谗,谪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在洛,适游香山寺,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为乐天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书乐天香山寺诗》)苏轼此言,可谓深契乐天情怀之论,故得到了后来的学者如陈振孙、瞿佑、汪立名等人的广泛赞同。bJ从以上两方面的情形可以看出,苏轼的确是如宋人所言之“独敬爱乐天”的。苏轼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