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

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

ID:366066

大小:8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07-28

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_第1页
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_第2页
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_第3页
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_第4页
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题讲座九:认知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沈家煊 (2005年04月28日)浏览人次695 1.从“生成语义学”到“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言学”是对“生成语言学”的反动。在“认知语言学”出现之前,有一些原来从事“生成语言学”的人提出了“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Semantics),他们认为表层句子形式的底层应该是一个语义结构而不是一个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包括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目的这样一些语义角色或语义格。但是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语义格众说纷纭,随意性很大,这使得C.Fillmore最终不得不放弃他的“格语法”。“生成语义学”一度采用的传统的“语义成分分

2、析法”也遭到批评,例如将英语的动词kill分析为causetobecomenotalive,可以解释“Ialmostkilledhim”(我差点儿杀死了他)这个句子有歧解,副词almost在语义结构中插入的位置不同:  Ialmostcausedhimtobecomenotalive.(已动了杀他的念头,但没有实行)  Icausedhimalmosttobecomenotalive.(已向他开枪,但没有击中)  Icausedhimtobecomealmostnotalive.(已击中他,但没有中要害)  但是问题在于,kill的词义实际并不等于causetobecom

3、edead:如果我的花盆放在阳台上,刮大风时掉下去砸死了他,这种情形只能说“Icausedhimtodie”,不能说“Ikilledhim”。  有些“生成语义学家”于是另起炉灶,提出了“认知语义学”,主张表层句子形式的底层是一个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包括的概念角色的数量不再是随意的,而是从认知上限定的,如R.Langacker限定两个最基本的“射体”和“陆标”(Trajector和Landmark),L.Talmy限定两个最基本的“凸体”和“衬体”(Figure和Ground)。另一方面,概念角色又要比语义角色具体,例如充当主语的“射体”(或“凸体”)是具体的“偷窃者”或“

4、抢劫者”,而不是笼统的“施事”。另外,像kill和causetobecomedead两个词语因为在人的心目中形成的是两个不同的“意象”,所以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CognitiveConstruction)层次将语言表达(Expressions)和现实世界(Reality)联系起来。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语言表达也就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实世界中墙角并没有明确的边界,我们无法划出一条界

5、线来确定墙角的范围,但是在语言表达上我们仍然说“一个墙角”和“在墙角里”,这是因为在认知上我们把墙角“视为”一个有边界的事物,“墙角”因此是一个“有界”概念。这个“视为”现在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识解”(construal)。  2.“心寓于身”的认知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是一种“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embodiment)的认知观。按照这种观点,心智和思维产生于人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经验,这种经验用“体验”称之最为恰当。例如,婴儿通过呼吸、进食、排泄而体验到“里”和“外”的概念对立,通过不断的抓起玩具

6、而又放下的身体动作而体验到“控制”和“被控制”的概念对立。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植根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心寓于身”还有一层意思是概念和概念系统的形成要受人类身体构造的制约,例如人对各种颜色的分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体视网膜的生理构造决定的。  这种认知观跟“身心分离”的认知观相对立。按照“身心分离”说,心智和思维独立于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也不受人类身体(如知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任何限制。人的心智和思维就是通过逻辑规则操纵一些抽象的符号,就像计算机操纵抽象的符号一样。这些符号跟客观世界的事物有直接的、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这就是符号的全部意义,或者说符

7、号的意义跟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无关。  3.语言不是一个独立模块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依附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语言能力的发展跟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汉语跟英语一样存在“辩论就是争战”(Argumentiswar)这样一个隐喻,例如有这样一些词语:  论战争论辩护论敌抨击打笔仗理论战线唇枪舌剑舌战群儒入室操戈大张挞伐人身攻击批评的武器  这表明,我们不仅用争战来谈论辩论,我们在实际辩论中就是有胜有败,把辩论的对方视为敌手,我们在辩论中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