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

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

ID:36599049

大小:7.51 MB

页数:202页

时间:2019-05-12

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_第1页
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_第2页
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_第3页
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_第4页
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存在与理解——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姓名:范登伟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吕长发20100601内容摘要以诠释文本意义为目标的诠释学文学批评,遇到了一个理论的也是实践的难题,即如何实现和判断意义诠释的有效性问题。借用美国文艺理论家赫施的说法,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具有不透明性和不确定性的意义“灰姑娘",需要通过读者、批评者的意义诠释穿上一双合适的和漂亮的“水晶鞋”把自己彰显出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水晶鞋"是“灰姑娘"所需要的又是合适的呢?这个难题在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出现,所谓诠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诠释的同质性与异质

2、性以及意义的多元性与确定性的“诠释学冲突",其实就是围绕着意义诠释的合理性、有效性问题而展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问题至今也未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实,这一问题所涉及的理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不同派别对文学要素中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之上。可以说,文学中的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西方诠释学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再到后来的利科及赫施等,众多诠释学家们对文本理解和诠释的过程中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持久的争论和追寻。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采取了一种“作者中心论’’的立场;海

3、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则实现了向“读者中心论”的诠释学转向;其后,赫施等继续维护和完善“作者中心论”的诠释学立场,而利科则跳出“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二元对立,提出了“文本中心论"的诠释学原则,呼吁诠释学从作者和读者回归文本。文本既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载体,又是读者理解活动的对象;正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读者才得以实现与作者的超时空联结,让过去的真理内容融入到现在的生活之中,产生出新的意义,从而使传统得以形成和延续。利科指出,如果诠释学的主要关注不是揭示隐藏在文本之后的意图,而是展示文本面前的“世界”,那么真正的自我理解乃是某种可以由“文本的内容"所指导的东西。理解与

4、文本世界的关系取代了与作者的主观性的关系,同时读者的主观性问题也被取代了。理解文本主要是揭示文本所指向的“存在”的可能性。关于文学文本的理解和诠释的一切争论,归根结底,如果要从哲学的角度加以总结的话,乃是关于“存在与理解"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存在"与诠释学的关系问题。早在狄尔泰那里,他在历史的文化传统中所着重寻求的,恰巧是那个最能表现人类存在的特性“生活表态"及其同人类理解能力的关系。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分别以其独创的理论研究,发展了狄尔泰所提出的存在与理解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直接针对人的存在——“此在’’(dasein),诠释出“此在”对其自身的存在意义的理解,并在此

5、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于“此在"的本体论意义的论证。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哲学化,则使诠释学的研究走上了探究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的漫长之路。利科认为,为了实现这一探究目的,诠释学必须通过走向运载着人类经验的语言王国(文本世界)去寻找人的反思得以辨认的各种意义。毕竟一切认识和理解,包括本体论的理解本身,都是在语言中表达和展示开来的。海德格尔虽然对“语言是存在之家"作了深刻分析,并将理解推进到本体论的意义,但他未能重返方法论和认识论,说明主体何以能够通过语言这一中介理解存在本身。利科认为,引进反思视角的文本诠释学,把对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各种各样的多意文学文本的漫长的、曲折的、反复

6、的理解过程,视作一种语义学意义上的说明和阐发的过程,而这种说明和阐发的过程必然是关于人之存在的揭示过程,是对“自我"存在的理解,即“自我理解"。而这种语义学的“发掘’’过程又同反思的过程密不可分:在理解和诠释文学文本的符号中同时理解和诠释自身的那个主体,已经是一个存在者,它在说明它的生活时发现它自身是恰巧在存在和自我把握以前就已经存在于存在之中了;诠释学将发现一种存在的方式,这种存在的方式自始至终都是处在被理解和被诠释的状态,只有借助于反思,才能达到理解的本体论根源,而这一切都将不断地发生在语言之中和反思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运转过程中,自我理解的视域和能力不断提升,并朝

7、着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挺进。通过对“他者"存在的理解,形成对自身存在和人的一般存在的双向理解运动,并在此双向运动中形成新的良性“诠释学循环",使读者的文学文本理解能力不断丰富和提升。理解文本世界所指向的存在的可能性,关键是理解存在的内容和具体语境的结合问题。存在不再被视作海德格尔式的形而上思考,而被理解为人类生存的形而下状况。存在的内容不再被界定为利科式的人类生存的“欲望与努力"问题,而被视作人类生存的“遭罪与自由”问题,因为和欲望相比,遭罪具有优先性,和努力相比,自由更具归宿性。对“他者”遭罪的理解和诠释,有助于读者认识自身的遭罪问题,从而提升自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