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92136
大小:6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2
《高一语文教案:4.17汉魏晋诗三首粤教版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试题QQ群:175281529精品备课QQ群:17528268717汉魏晋诗三首一、教学目的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 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三、教学方法 1.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
2、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联系法。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四、教学时数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本课时先学习《迢迢牵牛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二、解题名校试题QQ群:175281529精品备课QQ群:175282687名校试题QQ群:175281529精品备课QQ群:175282687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
3、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全诗共10句,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6句。第一、二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牵牛、织女起兴,借事托物,点明了描写的对象。牵牛星处在遥远,织女星明洁灿烂。“迢迢”,遥远的样子。从织女的角度
4、来看,牛郎仅隔银河,却又显得那么遥远。“皎皎”一词,形象鲜明,既写出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使人联想到人间思妇的皎洁美好之貌。这两句表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借喻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得相聚的现实生活。第三、四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进一步描绘织女的形象。织女摆动着纤纤素手,随着“札札”的机声开机织布。第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描写她由于思念牛郎,一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只见她泪落如雨。这部分的表层意义是描写织女的悲伤情状,她由于与牛郎不得相聚,因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其深层含义则是暗
5、示出多情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魂不守舍,心绪不宁。第二部分:第7~10句。第七、八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照应诗的开头,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相隔的银河又清又浅,相距又有多远呢?河水既清且浅,本可涉水而过,相聚有期。第九、十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指出: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互诉衷肠。这部分交代了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2.关于叠词名校试题QQ群:175281529精品备课QQ群:175282687名校试题QQ群:175281529精品备课QQ群:1
6、75282687叠音词的运用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纤纤”是写素手之细,“札札”是写机杼之声,“盈盈”是写银河之水,“脉脉”是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诗句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本课时学习《短歌行》。一、导入新课(投影曹操像
7、)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见过他,《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二、诵读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叫二个学生读诗歌
8、。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三、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1.解读诗题。名校试题QQ群:175281529精品备课QQ群:175282687名校试题QQ群:175281529精品备课QQ群:175282687《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