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河地区城市设计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

ID:36583210

大小:3.99 MB

页数:86页

时间:2019-05-12

上传者:U-145848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_第1页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_第2页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_第3页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_第4页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跨河地区城市设计姓名:高翔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张楠20070401 ABSTRACTFromtheworldscopeview,thedevelopmentofcross-rivercityisaverywidespreadphenomenon'throughthewholedevelopmenthistoryofcity.Inourcountry,thisphenomenonismoreoutstanding.Inthenearfuture,becauseofstrengtheningofsocialeconomicpowerandtheprogressofcross-rivertransportationtechnical,big,medium,smallcityareallatrapidexpand,someofriversidecitiesareorhavealreadystridingac'TOSSrivers.Thedissertationanalyzesproblemsexistingintheconstructionofcross-riverarea,basedontheresearchonurbanmorphologyofcross-rivercity,andconstructsthelevelofurbandesignaswellasmethodsandcontentofthelevel.Thedissertationiscomposedofthreesections:problem,analysisandsolution.。Introduction:thechapterputforwardtheresearchsubject,brieflyintroducesthebackground,thesituation,thecontent,andthesignificanceofchoosingthesubject,alsodefinestherelativeconceptionandofsubjectandsummarizestheclassificationofcross-rivercity.’Thefirstpart,thechapterpointsoutseveralproblemsofurbanmorphologyundercurrentcross-riverareadevelopmentinChina.Mainproblemsincludetheeityoutofriver,thelackofrelativebanks,theweakeningofriverspecialfeature,theweak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SOon.’Thesecondpart,withtheanalysisoftheformulationofurbanmorphologyofcross-rivercity,thechapterabstractsthedevelopmentprinciplesofurbanspacestructureofcross-fivereity.BasedORtheⅡ principlesandmethodsusedinmodemurbandesign,itinvestigatesspecificcontentofurbandesignofcross-riverareafromfivepartsincludingoverallstructure,openspace,traffic,entitylandscapeandplaceoflife.T。Thethirdpart,combiningthebasicdesignguidelines,thechapterputforwardseveralmethodsfromfivepartsincludingintegrationofurbanstructureaswellasintegrationofopenspace,traffic,entitylandscapeandplaceoflife.AlltheseandmethodshavethenbeenappliedintheurbandesignofwaterfrontareaofShiqiriverinZhongshan’Scentralan3a。KEYWORDS:cross-rivercity,CROSS-riverarea,integration,urbandesignHI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壶煎导师签名日期:垒竺7年至二月壁日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第一章绪论我国自古多水,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60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条。河流对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特别是黄河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和它们的支流两侧,有面积较大的冲击平原或广阔的台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大多沿山麓分布,既不易被淹,又有水利之便。这些地方向先民提供了最适宜生存的环境。河流不仅满足了饮用淡水,也满足了生产灌溉需要,同时河流在古代社会交通方面的作用也格外显著。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河流之畔,从居民点到城市逐渐兴起。在我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中,洛阳、开封、西安、安阳四座古都位于黄河流域。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临河城市越河而居,沿两岸发展,形成跨河城市。我国的长江、珠江,世界范围的塞纳河、泰晤士河,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河流。她们赋予跨河城市勃勃生机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上海、广州、巴黎、伦敦等历史名城。目前我国人口在50万以上的249个大中城市中,有72个分布在较大河流沿岸,占总数的29%。南方河流较多的省份,临河城市比例更高。近年来这些城市相继进入了城市化加速、用地需求激增的阶段,当临河一侧用地无法满足需求时,就会在河流对岸寻求新的发展。20世纪80.—_90年代是我国跨河城市增速最快的时期,尤其是90年代,沈阳、南昌、宜昌、温州、株洲、上海(黄浦江)、杭州(钱塘江)等城市都相继跨越河流。另外用地需求的增长也会促进一些在河流对岸已有建设的城市进一步拓展对岸用地。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石岐河两岸虽然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形成繁华的闹市区,但是石岐河东岸的进一步发展却源自于近期城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空间快速拓展的需要:长沙目前跨河发展趋势明显,随着长沙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连接湘江两岸的桥梁不断增多,城市河东河西的交通联系越加紧密,随之河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总之,伴随着城市化加速阶段的到来,我国也开始步入了大规模跨河发展时期。跨河地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不仅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莫修权族河旧区更新设计一以浯运为切入点的人文理念的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3l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优越的区位,通常伴随着复杂的现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加上人类天生具有的“亲水”趋向,在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其他城市分区建设的复杂的多,更需要平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我国对跨河地区的设计开发,注重的多是水体的整治、滨水绿地和景观的设计、土地功能的转变与升值等,往往忽视甚至破坏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城市形态的延续性。这种趋势对发展己经形成阻碍,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1.2国内外研究现状然而,与轰轰烈烈的跨河发展运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河城市的理论研究却并不多见,多是在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城市建设史、城市地理学、城市交通学等的文献中有一些探讨跨河城市发展历程和城市总体结构的相关资料,如L.Benevolo的‘世界城市史》曾对一些跨河发展过程作过分析;或是在滨水城市的著作中论及跨河城市的案例,如RichardMarshall的《后工业社会的城市水滨》对上海和阿姆斯特丹有过探讨。近年来,在众多国内论文关注滨水滨河的同时,其中有三篇硕士论文以“跨河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但这三篇论文只对跨河城市的某一方面做了论述:同济大学冯越强的《跨河城市研究——兼论上海浦东新区开发》主要探讨了中心区、轴线与跨河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形态的关系,并对上海浦东新区用地形态做了初步的研究;清华大学杜昌铭的《跨河城市发展研究》关注于跨越较大河流发展的城市,重点探究了长江中下游部分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趋向。这两篇论文主要从二维的视角来分析跨河城市,缺乏对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而同济大学李翔宁的《跨水域城市形态及金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虽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跨河城市的平面布局形态和视觉空间形态,但多为现状的陈述,缺少对问题的剖析和对策的探讨。此外专业期刊杂志也刊登了与跨河城市相关的文章,但基于篇幅字数的限制,研究不够深入。综上所述,对跨河地区这一特殊类型的专项研究还十分缺失,尤其缺乏从城市设计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目前城市跨河形态中存在的诸多困惑与问题,如城市跨河发展后,以河为中心的城市形态结构如何变化?以河为界的两岸城区形态关系如何协调?如何突破滨水区通常条块状用地布局的单调状态,综合组织建筑、桥梁、广场、道路、绿地等多种要素?从憎水到亲水的变化过程中,跨河构件的观念和形态发生了哪些转变?堤坝与亲水、景观、生态等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解决?等等,这些问题都缺少详尽深入的研究和较为明晰的理论指导,这对于跨河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形态的合理塑造十分不利。2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3研究的方法和意义1.3.1研究方法(1)从问题出发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提出: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2也有归纳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曾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始,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但这种模式很难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相吻合,事实上,观察的过程中若不带着问题,则这种观察将是盲目的。建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与此类似,比如调研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观察的过程,如果调研没有预设的框架指导,则调研的对象、目标都将不够确定。波普尔倡导的科学始于问题的观点有着充分的理由:从理论发展看,只有原有理论不能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之,甚至着手建立新理论。因此,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从科学研究进程看,需要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材料,与问题有关的被注意,无关的则被过滤,不在认识主体中起信息效应。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己,而提出瓤的『uj题、新的可能或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正是意识到跨河地区开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才促使笔者进行这方Fi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复杂系统下的设计方法论——整合思维在‘广义建筑学》中吴良镛先生提出“走向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意在以建筑学为核心对外围学科中与建筑学的相关部分加以融会贯通也,其方法论可成为‘融贯综合研究方法”。3在广义建筑学的方法论中,吴先生特别说明“系统的整体性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整合是一种思维方法,在整合思维指导下的“整形”与“磨合”则是在建设实践中极为有效的设计方法。“整形”关注空问,是对自然、建筑与人的活动等因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重组,以使其形成“有机秩序”;“磨合”关注时间,它使“有机秩序”可以得到动态的、持续的发展。‘2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卢强.复杂之整合一黄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研究:l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舵3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3)场所理论.诺伯格·舒尔茨在《建筑的意象》等文章著述中强调,建筑应属于“生活的世界”而非“逻辑的世界”。他批评了西方近现代建筑和设计理论日趋数量化和抽象化的倾向,指出二十世纪功能主义等流派的缺陷,技术的进步在提供多种可能的同时却日益脱离自然和“建筑的本原”,使建筑本身沦为统一性和逻辑性的牺牲品,而无法成为“富有意义的形式”。诺伯格·舒尔茨在其理论中提出了“场所”和“场所精神”的概念。他认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征的空间,是生活所在,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外部世界赋予人的活动产生了。场所”。在城市大规模“异化”的今大,跨河地区在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双重层而上都体现了“场所”的特性,“场所精神”的主张在这里会有更好的共鸣。1.3.2研究意义(1)城市跨河发展是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发展模式。国外如伦敦跨泰晤士河、巴黎跨塞纳河、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跨多瑙河、汉城跨汉江等等。国内如天津跨海河、武汉跨长江和汉水、广州跨珠江、兰州跨黄河等。因此本文的选题契合了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2)当前由于对生态的重视,很多城市十分关心水域环境的保护和开发,人们逐渐意识到,以景观为目的的规划朝综合取向的城市设计转变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尝试从城市设计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在整合的思维指导下,来研究跨河地区的设计方法。(3)河流水体是构筑和影响城市形态的特殊要素。城市跨河发展后,位于中央的河流成为城市空间形态建构的核心元素,不仅会对水工构筑物如桥梁、堤坝等以及临水的建筑、广场、道路等提出不同于城市腹地的形态构筑要求,甚至能够引发城市整体形态结构的改变。因此,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缺失,本文围绕当前跨河地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跨河城市形态的生成演化为基础,探讨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方法。这种既有理论分析,又紧密结合实例的研究,在我国普遍重视城市生态、整治河流水体、建设滨河地区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传统的城市形态研究多从社会科学或地理学科的视角出发,而本文则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以建筑学,城市规划为基础,引入景观学,生态学,水务工程学等知识,对跨河地区空间形态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综合的城市设计对策。2006年,我有幸参与了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在4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设计的过程中,以城市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对跨河地区的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进行分析,从城市整体结构出发,运用整合的城市设计方法,建立中山市独特的跨河城市形态。1.4相关概念1.4.1滨水地区(waterfront)引用查尔斯·摩尔的定义: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似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新鲜空气的疆界的机会。’Waterfront这个词一般指同海、湖、江河、运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若定为海时,同义词为“沿岸地带”,在地貌学、海洋学、生态学等自然学科中特指海洋和陆地邻接的地带5。城市滨水地区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分类,基本上可以从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河滨、湖滨、江滨、海滨等。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滨河地区。1.4.2跨河城市‘跨河城市中的“河”泛指江、河、湾,以及呈线状特征的湖等水域。跨河城市就是指跨越这些水域,并在水域两岸都有发展并具一定规模的城市,也即城市学中所说的“两岸布局”7城市。1.4.3跨河地区跨河城市中位于河流两岸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建成区。跨河地区往往成为城市最优先发展的黄金地带,随着河流水运功能的退化,其功能逐渐由运输、仓储转化景观、娱乐休闲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5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孙逸增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蛄‘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陈光庭,城市发展与河流关系三议——成都府南i口J综合整治成功联想,城市问题,19噼(1)5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4.4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处理和艺术安排“。美国伊利诺大学张庭伟教授提出:“从某种程度而言,城市设计的精髓就是处理互相的关系。”“目前实践中的城市设计工作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1.背景研究,理解作为设计重要依据的城市规划,对设计范围及其周边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特别要寻找基地的环境资源;2.确定城市设计目标,根据设计目标,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行为、自然生态、技术条件和视觉艺术理论等建立城市形态,这是个创作过程;3.依据经过论证确定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制定设计准则(或称导则),以指导下一层次的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交通设计。在这三阶段中,最核心的是第二阶段,是城市设计特殊性的所在,这阶段创作过程的关键是城市要素的三维形态整合。1.4.5城市形态城市形态(UrbanMorphology),就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这种变化是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1;“是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合形式上。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内部组织上,城市建筑和建筑群的布局特征上等”.”本文对跨河地区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从空间形态出发,探讨城市设计的方法。1.5跨河城市分类按照城市与河流的平面关系分类可分为三类:1.单一河道型跨河城市。一条主要河流在城市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笔者所研究的中山就属于这一类型。(图1-I)2.多河道型跨河城市。几条河流穿越‘中国大百科全书’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图l-I中山航拍图来源:GoogleEarth"王晓鸣,李国敏,城市滨水区开发利用保护政策法规研究,城市规划2004(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钎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6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城市,共同影响着城市形态。“三河交汇”的宁波,具有“环城水系”的桂林、扬州是其典型代表。(图l-2)3.水网城市。这类城市河网密度较大,与道路形成交错分布的水网形态。某些水网城市还呈现出某一水系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如威尼斯的大运河是城市最主要的水系,因此与单一河道型跨河城市类似,这两条河流也成为城市区块分割的主导要素。(图卜3)图1.2宁波航拍图来源:GoogleEarth7图1.3威尼斯航拍图来源:CoogleEarth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6研究框架8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7小结本章简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意义。并界定了跨河城市,滨水地区,跨河地区等几个重要的概念,按照河流与城市的平面关系,将跨河城市分为三类,明确了研究的范围,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据。9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2.1河流在跨河城市中的作用2.1.1水利功能1、水源河流等水体作为城市便利的水源,从城市产生到现在,一直发挥着基本而又重要的作用,中国有70%的城市都依河而建即可说明这一点.离开了河流等水体给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用水,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将面If缶危机。2、排水工业化以后,城市不断发展,聚集着大量的人口和工厂,每天都产生数量巨大的生活和生产污水,在没有健全的排污管网以前,河流是接纳污水的重要容器,同时也是接纳雨水的重要场所,通过河流可把这些污水和雨水排出城市。3、泄洪城市靠近河流水体,遇水位上涨,洪水爆发,对城市生产生活有很大威胁,发达的河网水系对于城市的泄洪具有重要作用。2.1.2交通运输功能在工业革命以前甚至工业化初期,河流水运作为一种便捷廉价有效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有重要乃至统治地位,近代随着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河流的交通运输地位下降,但至今在许多城市,河流依然是城市垃圾等大宗货物的重要运输方式,同时,不少流经城市中心的河流还具有提供游人沿河观光娱乐的客运功能。正确界定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对城市交通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2.1.3游憩娱乐功能河流水体具有游憩娱乐功能自古就被认识到并加以利用,如中国古城北京,在规划建设时充分利用河湖水系的游憩娱乐功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至尽仍为称道。城市中的河流应该是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系统中的重要骨架,通过河流可以串联沿岸众多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文化以及景观意义的建筑、公园等,给市民提纲游憩娱乐活动的场所,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10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2.1.4自然生态功能工业化、城市化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逐渐远离自然,处于城市中的人们渴望重返大自然,为此人们开始重视在城市中保留和建设自然生态系统。城市里的河流是城市中的“绿色和蓝色”走廊,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功能,如对城市小气候的调节、对城市地下水的补给、河流里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科研和教育价值等。2.1.5城市形象功能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如巴黎有塞纳河、伦敦有泰晤士河、上海有黄浦江、天津有海河,这些河流及两岸景观己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河流独特的形象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与经济意义。2.2我国跨河地区开发带来的城市形态问题伴随着大规模跨河发展时期的到来,我国跨河城市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了完善城市跨河后的形态,协调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各个城市纷纷展开了城市跨河地区的相关设计。t据不完全统计,从北方到南方,跨河、跨江的大型开发项目包括:哈尔滨及吉林市的松花江江滨重建,沈阳的中心运河改造,天津的海河沿岸开发,太原的汾河两岸规划,成都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合肥的护城河古城公园设计。南京的外秦淮河沿岸规划,上海的黄浦江两岸规划,宁波的三江口地区规划,杭州的钱塘江开发规划,广州珠江沿线发展规划,长沙湘江滨水区及桔子洲概念规划,以及本文涉及到的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等等。在我国跨河地区设计与开发实践大量涌现的同时,也呈现出很多的问题,其中既有类似其他一般城市的诸如城市特色不足、高层建设不当、公共空间缺失等问题,也更突出地表现为城市与河流关系协调方面的许多不足。2.2.1城河关系不紧密由于旧有的利用方式的延续以及现有的开发建设不当,我国许多跨河城市虽然近河,却不能充分利用河流。沿岸利用方式滞后是造成城河关系脱节的主要问题。许多跨河城市仍然采图2-1中山石岐河来源:作者自摄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用围绕河流单一航运职能开发的方式,沿岸用地多被工厂、仓库、停车场、市场等用地,而生活服务用地的比例却极小。例如在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约12公里岸线的利用情况,工业岸线超过了1/2,还有相当的岸线处于居民区的背立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及岸线的使用现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也愈加疏远,主要表现为:沿岸土地利用不合理,不能按照现代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优化配置;沿岸工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料未经妥善处理排入河中,造成河流的严重污染;沿河港口区占据了大量的城市中心岸线,使岸线资源没有的到充分发挥;船舶污染严重,运送的石油化工原料等容易给河流带来潜在的污染源。(图2-1)高耸的堤坝也是造成城河脱节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多数河岸设计仅考虑了防洪的要求,构筑起满足能够防御几十年或几百年难得一遇的防洪大堤,随着洪水的逐步提高,堤坝也越造越高,将城市与河流隔离开来。这种由“防洪”转变成“防河”的现象,带来的就是城市与河流的孤立发展,不仅使图2-2苏州河防汛墙河流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也无法满足人们来源:hRp'.//news.sin&com.cn的“亲水”需求。例如上海苏州河改造之前防洪采用的防汛墙,严重隔离了城市与河流的交流。(图2-2)●2.2.2两岸缺乏关联跨河两岸以河流为界,局限在河流的一侧岸地或单岸的某一区段内进行设计和开发,缺乏整体的考虑,也是跨河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主要是受行政区划、土地权属、开发时序等影响造成的。跨河城市的行政区划一般都以河流为界,同侧岸地也可能分属几个辖区。往往仅从区域局部考虑区内的开发,很难在空间形态上相互协调。例如在珠江流域河网密布,很多城市的行政区划都是以河道为界,成为两不管的灰色地带。由于两岸的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单独开发使这些河流的滨河地带状况很不理想。到处充斥着简易厂房,货运码头和破旧不堪的住宅。又如在上海市中心区域,黄浦江成为浦东新区和其余各区的天然分界线,而除了普陀区跨越苏州河之外(主要位于苏州河北侧,仅有极少一部分面积在河流南岸),其余各区也都分列于苏州河两岸,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河流两岸开发大多由所在区主管,各区之间较少配合与协调。从土地权属来看,经过多年的累积,沿岸用地所属大多较为混乱,分别由城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市、地区或军队等管理,有些用地相对独立而封闭,且有自行增建或拆建的现象(军管用地尤为突出),这也为两岸的统一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困难。例如,武汉汉江堤外滩涂用地由多家使用权单位企业划地为营。且土地使用权和建筑产权分属众多部门。虽然城市规划和房管部门长期努力调整用地结构,但收效甚微。从开发时序来看,由于我国许多城市近期才跨河发展,在位于河流一侧的新区开发时,对岸的旧城区往往早已发展成熟,在高速建设跨河新区的号召下,有些新区仅注重单侧岸地的建设,且不注意与对岸形态的协调,也容易造成单侧岸地相对“封闭”的开发.2.2.3河流特色减弱河流是跨河城市的特色所在,但是我国一些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严重影响了河流特色的展现,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合理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自然界的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但是,水利工程往往将河道裁弯取直,使“河流形成同样的径流,沿着为它开凿的运河流动或注满水库⋯⋯”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因此消失,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式也随之改变,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河流形态。更有甚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城市开发用地,直接填河建房或造路,使河流特色丧失殆尽。如苏州的河道就由于不断的填埋,从明末历史上最长的90kin退缩为1982年的25km,使水乡特色减弱。设计手法落后且单一,不能有效利用和展现河流水体特征。例如,在有水位变化的河段,河岸处理手法与无水位变化的河段一样,无法显现水位变化特征:在河道上方建设高密度的桥梁,跨河道路,破坏了河流的开敞性;在河水分流合流处,往往不能利用水体特色创造与之适应的河岸、建筑景观等等。现代城市开发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河流历史的痕迹渐渐模糊。同城市其他地区一样,河流两岸的众多历史建筑、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构筑物如灯塔、吊桥、码头等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受到了侵袭,而且,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围绕河流进行的传统活动,如放河灯、赛龙舟等在许多城市也已消失,这些均影响了河流与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及延续。不考虑河流与城市特色,建造不相匹配的总体空间格局和单体形式,也削弱了河流的场所特性,破坏了跨河城市的独特意境。如一些城市,不管河流大小,周边环境,盲目地建造斜拉桥或悬索桥,以此来展示桥梁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的发展,却造成了桥梁形态与城市环境、功能的不相匹配,并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河流与城市最本质的特色。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2.2.4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跨河城市的生态建设还较为薄弱,尤其是河流及沿岸地区生态质量低劣,使河流生态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并造成了水陆生态系统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河流生态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一方面,我国许多城市以河流为排污通道,使水体质量不断下降,据统计,1997年全国有90%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重庆的36条较大次级河流中就有8条变成“臭水沟”,13条属中度污染,15条为轻度污染⋯。没有了优良的水质,城市生态质量自然就会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与河流生态稳定密切相关的湿地、植被、湖泊等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湿地面积的减少在近年更为严重,加剧了河流与城市生态质量的下降。沿岸开发中生态用地的数量较少。虽然国内许多跨河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两岸开发但是却以住宅、办公楼等实体建筑为主,开放空间也以硬质广场居多,而生态用地的面积相对较少。在上海,苏州河两岸密密麻麻的高层建筑群不仅在气象层面造成了风洞效应和热岛效应,而且在环境层面也造成了视觉污染和精神压力。(图2—3)‘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滨水驳岸都是用砖石砌成的立式驳岸,或用石块、幽2-3视觉上的绿化盆景来源:《上海苏州河滨河空间规划与开发》图2-4中山石岐河非生态驳岸来源:作者自摄混凝土块铺成的斜坡驳岸。这样的驳岸对于应付夏季突发洪水确实有着重要作用,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固化的驳岸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地植被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栖息场所,破坏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造成驳岸区生物资源的丧失和生态平衡。(图2-4)绿地建设的生态化考虑不足。一些跨河地区虽然在两岸建设了一定面积的绿地,但是以往以简单的人工绿化代替当地原有的丰富植物种类,以大面积的人工14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草皮取代原有乔灌草结合的立体植被,使沿岸地区绿化层次极其单调,也使原本丰富多样的环境遭到了破坏。2.3西方滨水区开发的借鉴和教训2.3.1中西方滨水区开发的对比”2.3.1.1尺度的区别西方以海洋为前景的滨海城市的滨水地带由于面向开阔的大海,因此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往往是超大的,通过高大的建筑群体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尤其重视从海洋方向上由远及近的动态的景观效果,而毗邻水边的地区则是大面积开阔的公共空间和码头等设施,更衬托出背后的城市建筑群(图2-5,2-6)而我国跨河地区则与此迥然不同。首先河流在尺度上有一定的限度,除了极少数像长江这样的河流达到近似海洋的广阔空间效果,大部分穿越城市的河流宽度在几十到数百米不等。这种尺度决定了我国城市的跨河地区不宜有超大尺度的建筑群,类似曼哈顿那样的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和建筑形式是不合适的。在我国传统的跨河城市中心区,建筑的尺度往往比较适中,层数一般在2-3层,而侧重丰富的城市街坊的肌理和建筑的整体关系(图表),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也比较清楚地反映了这种特点。滨河空间更重视沿河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城市建筑图2-5芝加哥滨海空问尺度图2-6江南小城滨河空间尺度来源:网络搜集和公共空间在三维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维度的要素,使得我国跨河地区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西方城市滨海地区最大的区别还在于我国跨河地区存在的河流两岸的相互关系,滨海地区是单向度的,而跨河地区是双向度甚至多向度的。跨河地区的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在河流两岸发生互动关系,并通过桥梁、船只、渡口等有形或无形要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两岸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2.3.1.2人文历史的区别廿莫修权,滨河旧区更新设计。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15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西方国家的滨水区也有以滨河为特点的,然而它们的设计仍然和我国滨河区的开发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决定其间区别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人文历史的不同。西方国家的滨水地区,无论是滨河还是滨海的,较多的价值体现在:优美的环境,出众的建筑以及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作为人文层面的再开发也是基于西方的历史背景。城市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有生命的机体。我国城市本身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多具有极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跨河地区又常常是这类城市中发展最早的区域,最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一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遗迹,因此不能轻易照搬国外滨水区开发模式,对滨河区的开发应充分考虑独特区域和个别城市的历史环境条件,发掘当地特色的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而不是大而化之的用单一的模式去套个别的城市滨河地区。2.3.1.3发展阶段的区别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过程中,作为旧城复兴的代表,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开始实施,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而我国当代的跨河地区的开发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起步较晚,至今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造成这种发展阶段的区别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阶段,或者说城市旧区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是相呼应的。。西方国家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城市的空心化,城市人口和产业往城市郊区迁移,旧城中心衰落,而与此相伴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相当高的阶段,国民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需要新的刺激来复兴旧城中心的经济,这使得以滨水区更新开发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区重建项目成为城市建设的主题。此外,西方国家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需要一个兴旺的旧城中心区提供给他们休憩、娱乐、消闲的场所。西方城市滨水区的更新开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更新设计方法,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例子和一些失败的教训。2.3.3西方滨水区的建设经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复兴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城市回到水滨”成为一种呼唤。。美国有75个大城市,其中69个座落在滨水的地理位置上。这69个城市在过去40年中都有对滨水地带的重建和开发活动。”“由于吸取了“城市¨张庭伟,玛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0)16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跨河地区开发现状及问题更新”运动的教训,西方国家滨水区的开发不再重复现代主义的老路,而是倾向一种整体发展的新理念,滨水区的开发更重视城市与生态、环境、文化、社会、技术等多方面的关系,滨水区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西方国家的城市在滨水地区的再开发中,普遍表达了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并越来越体现对这一地区的使用者,包括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的关怀。滨水区的改造再也不是“城市更新”中那种大拆大建,而是更为有机的更新开发:适当地保留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注重老建筑的改造和利用,延续滨水地区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在整体环境上提高滨水地区的品质,使得现代滨水生活和城市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共存,城市得到真正的“复兴”。中国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在发展阶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这种发展阶段的差距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阻碍,实际上更应该成为我们的有利条件。因为尽管东西方存在文化的差异,历史的不同和国情的区别,但是在诸如经济背景、社会需求和心理环境等很多发展轨迹上是有很多相似点的。所以,西方国家在滨水区开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可以作为有益经验,失败的例子还可以引以为戒,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在借鉴的同时分清“源”与“流”的关系,不一味盲目照搬,雨是把握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根基,可以在西方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创新,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的特点,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2.4小结河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给水排水、交通运输、游憩娱乐、自然生态、城市形象等重要作用,本章结合我国跨河地区的开发建设,指出目前跨河地区设计开发过程中在城市形态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城河关系脱节,两岸缺乏关联,河流特色减弱,生态建设薄弱等四个方面。最后比较了中西方滨水区开发的异同,指出我国跨河地区的开发建设不能轻易照搬国外滨水区开发模式,对跨河地区的开发应充分考虑独特区域和个别城市的历史环境条件,发掘当地特色的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17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跨河城市形态的发展3.1影晌跨河城市形态的要素‘3.1.1自然地理要素t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跨河城市(包括跨河地区)受自然地理的影响比一般城市更为明显。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很多居民点最早就是在河流附近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很多城市都选择临近河流作为选址的标准。因此,自然地理是影响跨河城市的首要因素。我国一直有着依河建城的传统,各种形态的河流在我国的许多城市普遍存在。管子最著名的城建理论:。凡立国(即建都城)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古人的构城理论中也有:“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揖,而后可建。”的说法。‘诗·大雅·公刘》在记述周之先祖公刘选择都邑时,说他“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表现出对水源的高度重视。3.1.2交通运输因素水运交通以其运量和速度,成为工业社会之前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因此滨河城市的形态发展无不是沿河流展开,河流为城市发展的主轴。。门泊东吴万里船”形象的说明了滨河城市与河流是多么的密切。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公路和铁路日趋发达,水运原有的优势不再显著,在整个运输产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于是滨河城市的形态发展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开始发生变化,城市不再以河流为唯一的中图3-I现代社会仍占有一席之地的水运来源:‘滨河旧区城市设计》18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跨河城市形态的发展心,火车站,汽车站逐渐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城市形态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i相对来说,传统跨河城市和河流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受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说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改变着跨河城市的布局和面貌。现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需要高质量的休闲生活的人们意识到城市河流作为水景是提升环境品质的重要要素,于是城市河流具备了恢复昔月活力的可能。与其他跨河城市相比,跨河城市的水运在交通运输领域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的,尤其两岸之间频繁的客运交通,逐渐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风景。(图3-I)3.1.3经济技术因素经济技术因素对跨河城市的影响,是通过河流作为交通经济载体体现出来的。经济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以前,跨河城市是以水运作为城市内部以及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与之相适应,城市的主导产业往往都是沿着河流来布置。在封建社会,沿河流的城市功能主要是商业和手工业,这也是城市的主导产业。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主导产业逐渐为工业所占领,因此城市形态也随之调整而发生了变化,沿城市河流设置了大量的工厂,以及码头和仓库等为工业服务的设施。(图3-2)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图3-2中山石岐河沿岸的工业地区来源:作者自摄3.1.4城市人文环境因素下降,而第三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兴起,服务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同时速度更快、更加安全的公路和铁路崛起,使水上运输逐渐式微。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再是低层次生存需要了,这时把河流仍然仅仅作为城市的运输渠道就与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了,于是城市形态就会出现新一轮的调整和改变。传统中国的环境观在通过对于自然的地质、地貌、景观特征,以及四季气候变化带给山水环境影响的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地利用自然并与之平衡、协调的城市和建筑布局方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环境观念,体现了传统建筑乃至整个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而龙、砂、水、穴,所谓地理四科的说法与研究对城市山水的审美、景观意象生态平衡等等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19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跨河城市形态的发展具有科学价值的依据。城市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跨河城市正是在独特的“江河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形态,扬子江文化造就南京等沿江城市的气势豪放,龙盘虎踞,吴越文化孕育了苏州等城市的小桥流水,婉约秀丽。跨河城市形成了很多独特的社会文化风俗,也对城市整体面貌和特色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图3—3)比如现在的中山还一直延续“龙舟竞渡”的传统风俗。这一文化活动将龙、龙舟、竞渡、端午、纪念屈原这五个文化元素巧妙地揉图3-3珠江龙舟赛盛况来源:wvm,.huangqi.湖特色”.。合在一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赛艇、皮划艇运动相比不同,由龙舟竞技形成的龙舟文化是江河文化、农业文化,而不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龙舟装饰的形式和船上锣,鼓的形制,以及锣鼓敲击产生的振奋音响,使龙舟竞技更增欢庆的气氛,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3.2跨河城市形态演进的模式”按照城市跨河形态演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发展模式:跨越发展模式、中心外向模式、协同发展模式和独立组合模式。由于不同演进模式在形成跨河城市之前的基础条件不同,跨河发展的动园和方式不同,跨河之后城市的生长过程不同,因此决定了它们各自形成的跨河城市形态也有所差异。(图3—4)图3-4跨河城市的几种发展模式来源:‘跨水域城市空间形态初探》B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0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跨河城市形态的发展3.2.1跨越发展模式跨越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先在河流的一侧岸地建设,待条件成熟,再跨越河流到对岸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最为普遍,开罗、佛罗伦萨、上海、天津、广州、太原、中山等众多城市都属于这一类型。,图3-5佛罗伦萨跨河发展历程来源:‘世界城市史)公元前59年,佛罗伦萨老城佛罗伦蒂阿(Floreatia)建于小溪牟格诺内(Mugnone)与阿尔诺河(Amo)汇合处,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现今维奇欧桥(PonteVecchio)下游处建了一座横跨阿尔诺河的桥,两岸开始有所联系,但城市仍局限于北岸城墙内。十一世纪中叶,部分居民开始居住于阿尔诺河两岸的郊区,政府就修建了一道更大范围的城墙,把这些郊区居民点也包进去,是为城市跨河发展的开端(图3.5).图3_6广州跨河发展历程来源:‘广州城市形态演进)我国广州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已是全国闻名的都会,但是由于珠江水面宽广,城市一直局限在北岸。直至1840年,广州辟为通商El岸,城市才逐渐在南21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跨河城市形态的发展岸有所发展,但仅在沿江宽不足1公里的地带内分布着一些工业、码头设施。20世纪30年代珠江上筑起了第一座桥一海珠桥,促进了两岸的联系。解放后的50—60年代,南岸地区又成为广州工业发展的重点,推动了城市大规模跨江发展(图3-6).3.2.2协同发展模式协同发展模式包括自然演进的协同型跨河城市以及规划指引的协同型跨河城市。前者从产生的早期就跨河布置,并且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城市始终保持双岸布局形态,纽伦堡、阿姆斯特丹是其代表;后者则由规划设计决定其建城之初即跨越河流,如古代的秦咸阳、隋唐洛阳,以及现代的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德国城市纽伦堡萌芽于lO—12世纪,在此期间,几代统治者相继在佩格尼茨河(Pegnitz)两岸建立了居民点,北岸为纽伦堡城(Numberg),南岸为洛伦佐城(Lorenzo),两城均各自以围墙包绕.到了1320年,这些居民点跨越河流,相互联系.形成了统一的城市,即所谓的“老城”.从此。纽伦堡就以此为基础,逐渐在两岸发展壮大,形成了均衡韵城市跨河形态。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在20世纪初按照美国建筑师伯利·格里芬(Burleycnm.)的规划构想建造的,建城之初即为跨河城市·市中心被格里芬湖(Lake图3.7堪培拉航拍图BurlcyOrifl。m),在城市西部修筑水坝,来源:6009leEanlI将莫朗格罗河切断而形成此湖)分为南北两部分,以联邦桥和国王大道桥相连接,南区是行政区,北区是生活区。北岸的战争纪念馆与南岸的国会大厦在视觉和形态上均轴向呼应,成为城市跨越格里芬湖的最主要轴线(图3—7).3.2.3中心外向模式中心外向模式最初起源于河流中央的岛屿上,然后以岛上的老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城市跨越河流并占据两侧的用地而发展为跨河城市,如巴黎(西岱岛)、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跨河城市形态的发展纽约(曼哈顿岛)、圣·彼得堡(兔子岛,也称欢乐岛)、斯德哥尔摩(木头岛,也称’斯塔丹岛)和喀土穆(图提岛,Tuti)等。(图3—8)巴黎是最为典型的中心外向型跨河城市。公元300年前,塞尔特人和巴西西人在西岱岛上建立了占地仅约0.5hm2的渔民小村镇,是现代巴黎人最原始的祖先部落。从此,巴黎城就围绕西岱岛发展起来。公元215年,罗马人在塞纳河左岸建造了一座新城一吕戈戴斯(Lueoteee),是巴黎第一次向岛屿以外的地区扩展。而从公元10世纪开始,以夏得莱堡(Chatelet)为中心,城市开始在塞纳河右岸迅速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的建设,两岸市区渐成规模,南岸是神学院和大学,北岸为商业和居住区,而西岱岛则为行政中心,逐渐形成巴黎跨河城市的雏形。(图3-9)图3-9中世纪巴黎来源:‘世界城市史'图3-8巴黎的发源地西岱岛来源:(1it界城市史》斯德哥尔摩始建于公元13世纪中叶,由于当地居民屡屡遭受海盗侵扰,便在梅拉伦湖入海处的一个小岛上用巨木修建了一座城堡,并在水中设置木桩障碍,以便抵御海盗,从此这个岛便得名为“木头岛””,并成为城市的源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用地逐渐向四周扩张,发展成现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的城市,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1个半岛上,由70余座大小桥梁将它们联为一体,城市形态呈现出陆地与水体的完美交融。3.2.4独立组合模式独立组合模式跨河城市的两岸城区早期独立发展,各部分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后通过行政建制变革或其他因素的推动,这几个独立的部分被组合成一个整体,成为跨河城市.如布达佩斯(布达、佩斯、欧布达),武汉(武昌、汉I:1、汉阳),襄樊(襄阳、樊城),杭州(原杭州城,萧山、余杭),松原(扶余、前郭),惠州(归善、惠阳)等。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由武昌、汉阳和汉口三镇合并而成。武昌始于17英语中-斯德哥(Stock)”是木桩的意思,。尔摩(holm)意为岛屿,斯德哥尔摩即为“木头岛’2.ilt23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醅河城市形态的发展三国,汉阳建于东汉,汉口则始于明代,三镇在很长时期内一直独立发展。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了“大武汉”建设计划,并作了武昌、汉口、汉阳的整体规划。到了1927年,国民政府将三镇合组,定名“武汉”,使武汉市首次在行政上达到统一.布达佩斯发源于欧布达(Obuda)、布达(Buaa)和佩斯(Pest)三块,‘后两者位于多瑙河两岸相邻的地区,而欧布达则与它们相隔一段距离,位于上游的西侧岸地。1857年三者合并,西岸的欧布达与布达逐渐连成一条滨河的城市带,与东岸的佩斯城共同构成跨河城市。现在,布达作为城市的核心,分布着行政和历史传统文化古迹,佩斯则集聚了许多现代商业和贸易建筑(图3-10)。。与其他城市一样,跨河城市在生成、演进的过程中,也受到外界以及自身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以下几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经济是跨河发展的动力,不仅城市内部经济,外部区域经济也是城市跨河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城市防洪和跨河交通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城市跨越河流;而不同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社会文化因素却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跨河城市形态的生成与发展。3.3小结图3.10布达佩斯组合图来源:‘世界城市史'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的空间特征,使城市这个有机体内外矛盾的结果,是一种动态性的表征。城市的空间形态不仅是一种实体的空间形态,也是一个生活空间形态。由于跨河城市形态的特殊性表现为水域空间在城市形态中的主导作用,滨水空间必然是城市形态特征的关键所在。本章阐述了自然地理、交通运输、经济技术和城市人文环境四大因素如何对跨河城市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并运用城市肌理的图底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跨河地区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关系,从而抽象出跨河地区的城市形态演进的模式,便于把握跨河地区城市空间的构成;为跨河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4.1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从专业学科来看,城市设计强调的是三维整合。长期以来一直是从规划直接进入地块设计,缺少城市设计过渡和指导的操作方式。专业设计单位仅在划定的项目红线范围内进行设计,使城市滨河空间各要素之间缺乏穿插渗透,更没有相互的整合,也往往不能形成最合理的功能组合、最优美的景观效果。比如绿化部门往往按规划要求建设沿河宽度不变的绿化带,而建筑则紧邻绿化带一字排开,道路又在建筑的后方或建筑与绿化之间穿越,形成垂直于河流方向的绿化一一建筑——道路或绿化——道路一建筑等线形布局的单调模式,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水岸空间显得十分乏味。因此,现代城市设计是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功能与环境而进行的城市体型环境的三维空间设计2.从工作对象和内容来看,由于河流的存在,为跨河城市沿河两岸带来了多样化的空间要素。包含了建筑、广场、道路等与城市腹地共有的要素,也有桥梁、堤坝、水体等特殊的要素,城市设计为这些要素的形态上的整合提供了手段和依据,比如宏观上滨河城市天际线的控制可以对建筑高度进行一定的控制;对驳岸形式的控制可以协调防洪与亲水之间的矛盾;对城市文脉的把握可以影响到跨河地区桥梁、建筑物的风格取向。因此,城市设计对于各要素的综合组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从参与的各个部门来看,在开发利用同一要素时,由于各个专业关注的角度不同,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相对独立的措施,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合理利用,并引发众多的矛盾。如对于河流水体,环保部门注重的是水质的净化,水务部门强调的是防洪,运输部门考虑的是航运功能的发挥,而房地产开发部门则更多关注于河流的景观作用。而在我国许多跨河城市的建设中,并没有将这些部门结合起来,往往是水务、环保、运输、房地产开发以及其他多个部门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河流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没有统一性和权威性,带来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并常常出现相互冲突,尤其是水务部门出于安伞竹‘店,与其他专业的矛盾特别大.这种缺乏整体统一的建设方式自然会对河流资源的综合、合理利用、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4.2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原则跨河地区的开发建设,是创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文历史,城市形象的综合工程。基于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是保证这些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据之一。整体性、延续性标准:强调跨河地区开发从城市角度出发,建立完整的城市结构;要求城市空间的延续渗透,与传统的城市肌理协调,从而保持与城市整体结构的联结;此外,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应继续保持可延续,每个城市应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而不是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可识别性标准: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城市的可识别性,指的是一些能被识别的城市部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结合紧密的图形”。识别性要求城市具有清晰易辨的结构,强化滨河的意象,有助于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城市形象,增强跨河城市的可识别性。多样性标准:多样性原则即指跨河地区用地功能的多样性、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和使用对象的广泛性。跨河地区应提供具备多样性且能互相配合的土地使用组合,保证跨河地区的活力;另方面,多样化的空间安排也保证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亲水、可达性标准:要求滨河区提供便捷的通达水域的交通走廊和视线走廊,达到滨河区的“全面可及”,并有安全而友善的滨水边缘,使人能接近水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开敞、共享性标准:空间的开敞性是评价跨河公共空间体系完整的主要标准之一.一方面,要求跨河地区空间开阔,减少封闭感;同时,对社会开放,面向公众,为大多数人所拥有,体现社会形态的开放。安全性标准:要求公共空间设计体现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支持,从心理感受和实用设计两方面考虑安全性。跨河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空间环境,为安全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水边设置栏杆就是安全性的首要问题,应有恰当的安排。在实践中,结合实际运用这些标准综合评判,从城市设计出发,创造有利于城市空间形态的跨河地区环境。4.3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要素卢济威先生在《论城市设让的整合机制》这篇文章里将城市设计要素归纳为.五个方面“:”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建筑学报,2004,(1)26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1.空间使用体系包括三维的功能布局和使用的强度。2.交通空间体系包括车行交通、轨道交通、步行交通、停车、换乘等。3.公共空间体系包括:广场、公共绿地、滨水空间、步行街、二层步行系统、地下公共空间、室内公共空间等。4.空间景观体系’包括:空间结构、城市轮廓线、高度控制、地形塑造、建筑形式、地标、对景、城市或区域入口处理等。5.自然、历史资源空间体系自然资源包括自然山体、自然水体和自然林木等。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场所和历史街区等。根据以上概括的城市设计要素,依据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原则,将跨河地区的城市设计要素大致分为五个方面:1、城市整体结构2、开放空间3、道路交通4、实体景观5、生活场所4.3.1整体结构4.2.1.1整体性的城市及区域空间结构跨河地区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考虑跨河地区城市形态,不仅直接研究水体、河流两岸地区,而且应该把它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从大局入手,以整个城市结构、城市空间形态为背景,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跨河城市形态。城市形态设计应立足于景观、历史、经济、文化、生态等诸方面整体效应,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在圣路易斯的滨水区开发中,就以拱门为中心,以两条轴线为骨架,将整个城市的中心轴延伸到密图4.1圣路易斯滨水地区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图4-2匹兹堡滨水区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西西比河滨,这条东西向的轴线上串联着市政府、主要公共广场、体育场、会展中心、以及联合车站购物中心等主要建筑。与河流呈90度直角,两者的焦点就是大拱门,以其优美的弧线吸引着无数游客。(图4-1)4.2.1.2多样性的用地形态历史上的滨河区域常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滨河区的用地性质与功能,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滨河地区开发,大部分都是对用地功能的调整。位于宾夕法尼亚洲西部的匹兹堡中央区滨水地区的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匹兹堡在19世纪是美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以盛产钢铁而著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匹兹堡经历了严重的产业危机,许多钢铁企业及相关的企业纷纷倒闭。匹兹堡正好处在Monongahela、Allegheny和Ohio三条河流的交汇处。在70年代中期,匹兹堡开始着手将废弃的工厂、货场以及铁路改建成为商业、居住以及公共绿地,而其改建的重点就在河滨地区。匹兹堡在滨水地区的开发过程中,重视综合办公、商业、居住等混合使用功能的用地开发,结合当地具有历史价值的风景旅游设篪的完善,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非常好的各种公共场所。今天的匹兹堡已成为全美城市中自然风景最优美的城市之一.(图4.2)4.2.1.3延续的历史文脉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映射。凯文啉奇在他的‘一种好的城市形态概论》中提出:。一种好的城市形态应该从社会文化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审美心理、意识形态、城市空间形态结合角度来看。”一个城市形态的完美并不仅仅取决于城市结构的“合理”,还包含着历史文化的反映,在功能主义作用下的城市,人们仍然可能会有文化图4-3中世纪小城布鲁日的失落感。来源。h郇加”·.irony.”哪!叫m7003跨河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以水为文化基础,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民风民情,河流两岸大量的古建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增强了城市的魅力。如图(图4—3)在比利时的古老城市布鲁日,河流两岸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令人流连忘返。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4.3.2开敞空间4.3.2.1延续、开敞的空间体系在跨河地区,开敞空间的基本形式包括:水域空间、滨河区广场、滨河人行步道、滨河区街道、滨河区绿化公园以及其中的公共设施等,是跨河城市景观的主体和核心部分。良好的跨河地区开放空间、其基本的特征体现为系统连续性、公共可达性和高品质环境。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中央滨河区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规划的目标是将怀德河边的城市区域变成一个独特的开放空间体系,将这个长期被忽略的城市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并开创一种新的景观形式和空问图44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中央滨河区以满足社区对空间造型及纪念性等方面的来源:httF.//www.aaart.com.cn/cn/blog要求。规划包括为这条15公里长穿越市区的怀德河沿岸所设计的长廊及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心运河进行扩建。为了减少河道与城区的问隔,建造了大量的堤岸和防洪墙,沿河两岸延续不断的公共通道,把市中心和建成的长廊连接起来。中心路段上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将河边的人行道与邻近的城市网络融为一体。跨河地区开敞空间应与城市开放空间互相联结、渗透,直接联系或保持视觉的通达,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而便捷的系统。创造完整而连续的城市开敞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和景观形象的宏观控制,可以增强城市的整体意象,体现跨河城市特色,形成特色鲜明和环境优美的城市空间体系。因此,在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在滨河区开辟公共绿地、广场、游园,合理地保留建筑物、构筑物,根据需要适当建设新的建筑物,滨水空间开敞,面向整个城市,尽可能地减少封闭的空间因素,均以保持空间的开阔,视野的连续,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为目标。同时,要创造大众的滨河空间。跨河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西方的实践表明,公共滨水地区可以成为节日和其他社区集会理想的核心区域。新的开发和改造,用地形态力求开放化、公共化,应该使它可以满足各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的不同需要,使他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他们要求的场所,从而创造社会形态开敞的跨河地区。。4.2.2.2亲水、多样的人性空间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滨河区必须吸引人,而吸引人的原则是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要。亲水是人类的本能,在滨河区域,人总希望能够接近水域或者接触到水,因此设计水域空间形态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们对水可及、放眼可见的空间体验,即注意亲水设计原则,将对水体的空间视觉、触觉及听觉感受融于我们的游憩、生活、工作的场所中。亲水性要求滨河区。全面可及”,一是身体可以直接接近水体,二是在视觉上有视觉通廊,在具体操作上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方面,城市空间应充分向水体开放,有安全而友善的滨水边缘,提供接近水面、层次丰富的亲水平台或阶梯状的缓坡护岸;另一方面,在距水体较远区域保持视觉的可达性,让水体始终作为跨河城市中的意象要素存在着,从而扩大滨河区的心理界限。跨河地区不但应提供多种土地使用和活动,它的环境应是丰富、多样、复杂而具有多种感官上的刺激,而且应充满活力和变化,使滨河区空间常保有新鲜感和兴奋感。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规划迄今为止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城市有足够的多样性”,先哲的话值得我们深思,从另一点也说明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对塑造独特的空间形态的重要意义。亲水的空间环境提供了多样化的滨河活动和使用广泛的使用对象。多种类型图描图"图4-5图4-8各种不同的滨河活动来源:作者自摄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的开敞空问满足了人们进行不同室外活动的需要。据现场调查分析,在滨水区公共空间,人们各取所需,在不同场合下从事不同活动。包括体育运动、观看比赛、散步、骑车、跑步、练操、静坐、阅读、休息、就餐、交谈、赏鸟、私人会面、公众聚会等等,人们在水上也同样有着多种娱乐或竞技活动。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要求滨河空间可以同时容纳多种功能要求,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有限的跨河地区内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旄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图4-6,4-7,4-8,4-9)4.3.3道路交通汽车的发展是对现代城市环境的一大挑战,布詹兰在《城市内部交通》中称之为协调“可进入性”和城市环境质量的矛盾,在滨河区也不例外。由于城市交通横穿滨河区,使河岸成为人们难靠近的区域,交通道路作为异质空间,往往破坏了城市与水域的关联性和整体感。4.2.3.1整体性的路网结构跨河地区交通的重点在于交通组织和道路设计。路网是滨河区空间秩序最核心的要素,既是出入滨河区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是通向滨河区的视觉走廊和主要的城市空间网络,对滨河区景观、观景影响巨大,因此在城市总体路网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滨河区道路应尽量保护其整体性。滨河区道路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特征。由于水域方向往往是景观、视野较好的方向,因此沿岸地区的城市肌理组织也呈现朝向水域的窄长条。由此而产生滨河区特殊的道路网。滨河区交通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双梳型、双鱼骨型和混合型”(图4-10)。揣瓣j粼双摭蹙敏fh什臆说A琶图4—10滨河区交通组织模式来源:‘跨水域城市形态及金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4.2.3.2方便可及的交通组织交通组织的目标是保证交通便捷顺畅,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方便,鼓励多种∞昊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讨,城市规划l螂(2)21.李翔宁,跨水域城市形态及金华总体城市设计研究,闻济人学硕士论文,19963I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出行形式来缓解滨水区的交通压力,促成不同土地使用之间交流的机会,提供有效的进出道路和停泊设施。但是这些策略必须要配合并强化,而非损害行人的步行环境。要做到车行交通与步行空间的有机联系,既利于交通又满足交往,使整个跨河地区空间结构清晰明辨。跨河地区的交通组织,应该有良好的使用功能,满足可及性的要求,保持滨河区域良好的通达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把人引导到水边,关键在于沟通城市空间与滨河空间的联系,有便捷的道路适合车辆,并有适合人行的步行道路直接连接滨河设施。4.3.4实体景观4.2.4.1可识别性的空间视景跨河城市由于水域开放空间的存在,生成了“对岸景”和“纵观景”,它们是跨河城市独特的空间视景,也是展现城市跨河形态特色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许多跨河城市的对岸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形态上的无序,而对于纵观景的考虑更是欠缺。图4-11上海滨江轮廓线来源;htIp:,/i响.gifLhc360.COIn图4-12香港滨海轮廓线来源:http://image.baidu.com图4-13新加坡滨海轮廓线来源:hRp://image.baidu.com图4-14旧金山滨海轮廓线来源:http'./fmmge.baidu.c,om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对岸景的形态组织就是天际轮廓线。滨水城市的轮廓线由多组建筑群体与自然山体绿化高低错落的顶部轮廓叠合而成,其形成往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问,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天际轮廓线作为城市“边沿”的空间形态展示出来,常常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这是我们进入和离开城市的出入口。这时,滨水区的建筑群体往往以一种整体形象被感知,因此,城市轮廓线往往就成了我们对这一群体形态的最初认识.城市轮廓线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城市滨水区的象征性景观,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上海、香港、纽约、旧金山、新加坡等都以丰富的城市轮廓线成为城市的空间意象的代表。(图4-11,4-12,4-13,4-14)4.2.4.2整体延续的建筑实体形态.‘马丘比丘宪章》指出,我们的年代,现代建筑要“强调的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肌理的延续”,“新的城市化概念是追求建成环境的连续性”。凯文·林奇曾说:“任何一个良好的城市都应有连续的组织结构而非一个个单元体”。因此,建筑群体的布局应保持连续性,注意与原有建筑的协调,保持水域空间的完整。。建筑风格是一种不可量度的控制标准,风格里积淀着文化、历史等各种人文要素。建筑与城市的协调中,建筑作为一种实体因素,占有更为主动的地位。过图4-15阿尔诺河两岸的建筑来源:http://image.baidtLcom分强调建筑的形式,表现为孤立和没有联系的构筑物,忽略了建筑与城市空间、历史文脉、地方特色等的相互联系,城市空间破碎、不完整,是“建筑的建筑”。日本建筑师田村明提出建筑是“城市的建筑”,说明建筑与城市的密切关系。建筑在城市中,对城市空间负有责任,应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塑造完美的城市空间。滨河建筑的形态影响着城市水环境的景观质量。无论是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体,布局合理与否,其形态与河流环境能否融合很关键。由于跨河地区建设开发存在历史性,城市水环境往往积淀了城市发展的文脉,新旧建筑在这里共存,不同年代建筑的对话,是和谐还是冲突,成为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成败的因素。(图4—15)为佛罗伦萨阿尔诺河地区的建筑,建筑风格在这里取得了统一,其特有的城市肌理得到了延续,建筑的各个实体要素从各个角度取得了一致,产生了和谐的、静态的滨水空间环境。4.2.4.3桥梁一城市空间的结合要素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桥梁在跨河地区空间形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正是由于桥梁对河流的跨越,使两岸的景观集结成整体,特殊的建筑地点,间接而优美的结构造型以及桥上桥下的不同视野,使桥梁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图4-17;4-18)城市桥梁的美,不只体现在孤立的桥梁造型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把桥的形象与两岸城市形体环境、水道的自然景观特点有机地结合。因此应充分重视城市桥梁的空间形态作用,将具有强烈水平延伸感的桥梁与地形、建筑及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创造出多维的景观效果。图4-17台湾屏东南部海岸的三仙桥,桥拱连绕起伏是一大特色。来源:‘世界景观集锦》4.3.5生活场所图4-18寒山寺枫桥,乌蓬楫橹,摇出中国诗人的思乡情结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场所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一k最有意义的空间。跨河城市中分布着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场所。宏观上,城市空间顺应水体的流向和弯曲,产生开合的效果,创造了自然的或开敞或封闭的空间。这种影响从两岸地区扩散,一直辐射到城市外围,对整个城市的形态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在微观上,河流两岸必然形成码头、桥头,以及街道与河流相接的开阔地带,通常成为小型的商业贸易、聚会休闲的场所。河流的运输优势巩固了这类场所的“人气”,吸引市民的活动,成为世俗生活不可缺少的集会场所。舒尔兹指出:场所的意义在于是否有一个人们能认同、归属、安全的所在。场所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创造有意义的空间。只有人的活动与环境发生联系,场地(site)才能转变为有意义的“场所”(place)。跨河地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富有特征的生活场所,跨河地区的场所特征主要包括:场所的个性——让使用者感知跨河地区环境与其它场所的差异的特性。对于同其它场所差异的强化可以让使用者清楚地感知场所的特性,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影响使用者的记忆、感觉乃至价值观等等。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在跨河地区的应用环境的多样性——目的是为了增加使用者的选择需求,从而成为多种活动的发生地,进而使环境得到充分利用。不同的使用者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场所,场所因而具有了多样化的意义。多样化的跨河地区环境必须具有多样的用途和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对于跨河地区环境多样性来说是一个关键。使用者对于场所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而场所内不同功能的设施和丰富的使用构成可以使它适应不同活动的需要,吸引不同种类的使用者。跨河地区环境是多种功能的复合体,确定功能的第一步是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通过对使用者需求的调查分析,确定功能能够满足使用者对跨河地区环境内空间的需求。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合理的确定场所内的设旋和空间的功能和规模。否则不仅不能提高场所的活力,反而适得其反.规划应该通过合理的布局,使不同的功能设施之间相互支持。4.4小结本章结合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原则,针对跨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并从整体结构、开敞空间、道路交通、实体景观、生活场所五个方面具体运用城市设计的原则,分析创造跨河地区城市形态的基本要求。跨河地区空间形态应在宏观上保持城市及区域结构整体性。作为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跨河地区设计要从城市的角度出发,与城市其他部分共构空间形态明确的整体城市结构;保持多样性的用地形态,改造与保护并进;坚持多样性、连续性的原则,延续城市文脉,保证跨河地区在城市结构构成中的平衡发展。开敞空间的设计要形成延续和开放的空间体系,利用滨水区空间天然的延续性,与城市开放空间互相联结、渗透,并保持滨水的公众性,实现滨水空间的共享,提供方便、可及、亲水、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有效而便捷的交通组织和道路网络是保证滨河区可及的核心,把握滨河区道路结构的特殊性,建立整体性的道路网,提供方便可及的交通组织,合理安排多种出行方式的协调和衔接。实体景观是创造滨水环境的物质因素,应创造跨河地区独特的空间视景,保持城市肌理和传统文脉的延续,并发挥桥梁作为两岸联系的纽带和地区视觉的中心的重要作用。‘跨河地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富有特征的生活场所,跨河地区的城市空间设计应充分关注其中居民的生活模式和活动模式。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相比于城市其他地区,跨河地区不仅有建筑、广场、绿化、道路等一般城市要素,还有水体、河岸、桥梁等众多特殊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比一般城市地区更为复杂,因此,对跨河地区的要素进行综合组织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要素的综合组织,不仅可以解决上述矛盾,还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协调要素之间的形态关系,形成整体性的空间形态;使要素在平面和立体空间布局上的最佳组合,合理高效的利用河流与岸地资源;处理相邻要素结合部位的关系,保证空间和形态上的顺畅衔接;对多个要素进行一体化设计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5.1城市整体结构的整合5.1.1城市以河流为发展轴心跨河地区是城市空间结构构成的一部分,其特定的城市及区域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特征。跨河地区的空间结构从二维平面布局和三维空间构成上,决定了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同时,它决定了跨河地区在整个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跨河地区空间结构,在整个城市空间结构构成图5.1阿姆斯特丹来源:‘世界景观集锦》中,有着实质空间功能和象征等多方面的意义。跨河城市常常以平行、垂直水域流向的主轴和其他景观轴构成整体空间体系的结构框架。阿姆斯特丹城市与威尼斯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由于水上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中水道纵横。从整体上看,运河的两边是堤岸,堤岸上有路,路边的住宅面向运河,堤岸仿佛是两边住宅楼之间的庭院,运河是庭院里的水景,而堤岸上的路和运河又是城市道路,堤岸和水道又是城市空间,这种兼顾空间的公共与私有双重性质的空间组合形式,使城市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有连续的庭院组成的住宅区,整个城市也像一座漂浮在水上的花园,因此阿姆斯特丹也被称为整体城市。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在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同样可以看到珠江水域空间所起的作用。广州城市的基础骨架包括从白云山经越秀山、市政府、海珠桥、江南大道的跨河历史景观轴,和从白云山经燕岭公园、火车东站、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海心沙、琶洲岛、洛溪新客运港口的新城市轴,与沿珠江的水域景图锄广州以珠江为主要轴线的城市空间体系观轴相交,三条轴线组织起广州“云‘来源:作者自绘山”“珠水”的城市空间结构框架。5.1.2顺应河流职能,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为了顺应河流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首先要通过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将河流从单一的航运职能中解放出来,为综合发挥河流功能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跨河地区更新与建设时也要尽可能地从工业社会单一的港区形态向具有丰富职能的综合利用形态发展,建构包含商办、旅游娱乐、生活休闲、历史保护、自然图5-3滨水的户外运动场所来源:风景园林2006(3)图5.5滨水城市社区来源:风景园林2006(3)图5_4亲水步行来源:风景园林2006(3)图5-6码头休闲区来源:风景园林2006(3)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生态等丰富多样的沿岸功能与形态。在世界其它许多滨河城市,河流和滨河地区都是作为城市经济文化娱乐中心,是全市最有活力的地方。充裕的时间,活跃的经济和方便的机动性引发了世界性的休闲热潮,滨水(CBD)的概念已经广为接受,滨河地区开发出现了兼具娱乐、商业、餐饮、休闲以及居住等功能的复合地带。(图5-3,5-4,5-5,5—6).因此,公共性、多样性、延续性、层次性和立体化应成为用地功能合理布局的原则。25.1.3两岸联合设计两岸联合设计是对跨河地区特殊用地条件的考虑,由于河流两岸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统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而且还是跨河地区特殊景观的要求,因此两侧用地要尽可能的联合设计。(1)建立结构关联,密切两岸关系对于城市整体形态而言,两岸的连续主要表现为城市肌理的延续,在设计中,可以采用联合两岸肌理的方式,而对于滨河地区空间形态而言,主要是确立两岸竖向形态的合理关系,可以依据两岸用地状况、地形条件等等,发展协调或对比的关系。如威尼斯城区虽然不断扩张,但新建的用地一直保持着老城的肌理尺度、街道的自然走向,从建城至今,阡陌纵横的水域空间与城市街巷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体化、蛛网状的城市肌理.(2)强化空间联系,增加两岸形态联系对于跨河地区而言,河流两侧实体、空间的呼应更能体现两岸的整体感,因此两岸统一设计更应关注交通和视觉轴线的关联。促进两岸交通的关联,对于河宽不大的地区,可以通过在河上架设天桥、连廊或平台等,把两岸建筑功能和形式局部联系起来,以形体相连而产生关联:在河流宽度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把建筑的部分功能至于河上.(图5-7)保证两岸视觉轴线的关联,这有助于引导人们通过空间的体验,对两岸形图5—7布拉格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士桥态产生一个完整的感受。由于视觉轴线来源:http://image.baidu.c鲫与实体形态的密切联系,因而在设计中立刘莹.城市演水区空间形态分析.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8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可以运用加、减实体的方式来达到两岸视轴的关联。5.2开敞空间的整合5.2.1优化河流形态,恢复河流自然景观优化河流形态就是在自然生态规划设计观的思想指导下,在滨河景观规划设计时,紧密结合河流的特点和城市建设情况,通过对被破坏的城市河道形态一定程度的复原和自然化改造,最终恢复河流的自然景观。优化河流形态包含以下两点内容:(1)还原河流形态:还原河流形态是将城市中被截弯取直的城市主要河流的河道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原,恢复其原有的河道形态。河流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河道的自然形态是这种作用的直接结果,不同的河流的河道形态各不相同,自然的河道形态是河流自然性的最直接的体现,是人工所不能创造出来的,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从生态学的角度讲河道的形态是维系河流生态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河流综合整治中,水利部门为了防洪需要,对于河道的自然形态没有很好的尊重。对河流经常采取截弯取直的“大手术”,许多原本自然、富于变化的河道形态经过整治后变成了僵硬单调的直线。这种由于截弯取直而造成的河流景观特色的丧失的问题在我国已经十分突出,如在天津在1901年到1923年期间,就先后对海河进行了6次截弯取直工作,缩短河道26.3公里,削弱了河流的景观特色。对于已经被截弯取直的河道,应该利用河流地貌学的基本原理,采用人工改造的方式让自然河道特征重新生成,将直线型的河道改为弯道,并可以通过保育、恢复的措施促进河道自然形态的恢复。例如在丹麦,许多地方正在沿取直的河道重新构筑弯道,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恢复填埋水系:恢复填埋水系是指将城市被填埋或掩盖的河流进行恢复,复原城市水系。在被填埋的河流中,都是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中小河流,大多是城市主要河流的支流,他们的消失造成城市水体密度的下降,破坏了城市河流体系,对城市河流的景观与生态效益有重大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相对于治理污水而言,填埋污染河流不仅花费少而且见效快,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城市用地,并能成为政府整治环境的“榜样”工程。中山市形态蜿蜒的九曲河就是由于河水严重污染于90年代初被覆盖的;广州市猎德涌从华南理工大学西湖到天河北一段河道干脆消失了;同样,广州市另外一条车陂涌在高架桥和各类建筑的挤压下河道时断时续。在笔者参与的中山石岐河景观规划成果汇报中,水利部门的一位领导对我们提出恢复旧有水系的的提议的回答是:中山市20年内只有填埋河流,还没有恢复一条河流,能够不再填埋河流就谢天谢地了。可见珠江三角城市河流现状令人堪忧。从长远看来填河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如果考虑到水体对于城市安全、生态、景观塑造等的重要性,就不应轻易做出这样的决定。填河容易恢复难,一旦河道上方筑起了道路、房屋,想要重新恢复水体就十分困难。因此,在面对受污染水体图5·8开封水系分布图时要提倡治理而不是盲目采取填埋采球2””“31“”“饥措旌。对于已经被填埋的水体,应该酌情考虑恢复。我们的邻国韩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在《汉城展望2006)中,项目安排的首条就是恢复清溪川,希望借由原有水域的重塑,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恢复地区的经济活力,为市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越来越重视城市内涵品质的今天,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在国内,七朝古都开封市为了提升城市的旅游品质,制定了恢复开封历史水系的规划,规划中将一部分已经被封盖或掩埋的河道重新挖开,并重新疏浚河道,将根据规划,工程完工之后,开封市的“四河”(黄汴河、惠济河、广济河、利汴河)“五湖”(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将被连接起来,恢复开封河网综合的城市景观。(图5—8)40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5.2.2以滨水区开敞空间为基础,建立滨水城市开敞空间体系滨水区开敞空间滨水城市开敞空间的主要部分,是滨水区在城市中存在的一个重要价值。在确定水域开放空间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要以水域为核心,通过道路、绿带、支流河道等将水域空间和处于城市腹地的零星的广场、公园等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形成联结城河的、网络状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以使河流的作用能够渗透到腹地。在汉江两岸国际规划方案中,威尔考特的方案旨在建立整个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一个骨架,它有效地串联起了滨水区开敞空间。(图5—9)因5—9威东考特汉江两岸国际规划方案建立了一个城市开放空问体系的骨架.来源:Ⅸ滨水地区城市设计》5.2.1.1建立通向河流的交通体系考虑到人们接近水域空间的要求,这一联结成河的开放空间网络应包括一个通向河流的交通体系,使更多的人能够亲近河流。在发展这一交通体系时,要注意建立与人流集中的地点,如车站、公共设施、譬兰街笔雾蛮苎开放兰间碧登孝:.暨吸7.I:图5一ll圣安东尼奥河畔步行街方便更多的入接近河流a如纽约炮台公园来源:<城市囊泵区空间形基分薪’区(BatteryPark)开发将西部下曼哈顿图5-10纽约公园炮台区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4l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的所有街道都延长到河边,通勤、购物、散步等日常生活均能借此方便地接近河滨,使水域空间成了整个城市的广场。(图5-10)同时,由于步行到达水滨往往是足为普遍的方式,因此在建立这一交通体系时,尤其要注意形成连续的步行空间网络,方便大多数人接近河流。圣安东尼奥的滨水地带就以其繁荣而又绿意盎然的河畔步行街而闻名于世,这条步行街长4.5km,在低于街道平面的河谷里,数不清的室内外台阶、楼梯与街道层面相连。整个河畔步行街穿过21个城市街坊,上面架有35座桥梁,是十分成功的城市设计作品。(图5-11)5.2.1.2开辟与河相连的生态绿廊图5—12生态廊道图5—13荚斯科绿地系统来泺:Ⅸ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作为城市开放空间重要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也要围绕河流里网络状布局,使河流的生态效应能够深入到城市腹地,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建立与河流垂直相接的绿化带,保护支流河道,并通过它们将城市内部分散的公园、绿地等串联汇集起来,以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网络。(图5-12)如莫斯科以莫斯科河及两岸地区为绿化主轴,通过建设大块楔形绿地联结河流及城市外围跨河而设的环状森林带,既将森林环带的新鲜空气引入了市区内部,又使河流的生态效应能够渗透到城区腹地,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生态质量。(图5-13)图5—14苏州河整治绿化系统圈来源:‘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在上海苏州河沿线综合整治中,采用了点、线、面的结合,即以苏州河滨河绿带为主轴,两侧间隔布置大型公共集中绿地及点缀小型街头绿地,并沿城市干道和步行林荫道呈楔形向纵深延伸绿带,从而形成完整的滨河绿地系统。(图5-14)5.2.1。3构建贯穿两岸的视觉走廊上述三点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开放空间与河流的关系,进一步的,也要协调河流两岸开放空间的关系。这需要建立贯穿两岸的视觉走廊,通过它可以将位于河流两侧的道路、广场、绿地等结合起来,以此来密切两岸的关系,并促进滨河地区开放空间的整体协调。如堪培拉规划就以国会山为核心,建立了从黑山电视塔至国会山,有国会山至战争博物馆等多条跨越格里芬湖的放射形景观轴线,与水域轴一起共同图5—15堪培拉鸟瞰图架构了两岸均衡而紧密联结的开放空间结构体来源:http://image.baidu.c∞系。(图5—15)图5.16平直的岸线带来单调的景观,图5·17纽伦堡新城区被数条河流所穿过,人和水客观上造成单一的游憩活动的关系是如此的相得益彰来源:‘世界景观集锦'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18曲线的岸线形态与水的运动相适应,并且具有连续、多变的景观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19折线岸线形态增加了更多的临水岸线长度,适宜设置小型船舶停靠的码头.来源:‘世界景观集锦》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5.2.3亲水空间的营造所谓亲水规划就是将优美的江、河风光组织到滨水风景观赏线中,给游人开辟以水为主的多样化的游憩机会。水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的成败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断面形状和护岸形式。表5-1护岸的类型岸线断面形式岸线特征。岸线图示这种驳岸一般用在水面和陆地的平j直立式面差距很大或水面涨落高差较小的水域,通常用于河道狭窄的水网城市。南方地区多临水而建,直立式驳岸比较常见,而北方地区大多是因土地面积受限、没有充分的空间而不得不建的驳岸.亲水性较好,平台可结合广场设置,』可以使广场临水一侧的标高与水面平台式接近,给人以广场空间延伸到水域的感觉。阶梯式护岸采用逐渐下降的阶梯形状,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水,f一同时还可以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阶梯式亲水性较高,如果这护岸的后面厂J有广阔的空间可以用作各种条件.一的场所,便可以更好的发挥其优帅terI点.较易使人接触水面,有较高亲水性,从安全方面来讲也较理想,适用此/厂设计的地方必须有足够空间容纳护......./斜坡式岸。能加强堤防稳定性。护坡随倾斜度不同及表面堆砌方法的不同,—1.r敷设护岸的石面构造与问隙绿化所waterl展现的美景程度也不同,有较大的景观展示面.,来源:作者自绘5.4.2.1岸线的平面亲水设计.水具有可塑性,岸线的平面形状决定水体的平面形态。通过岸线的处理(图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5—16,5—17,5—18,5-19),可以丰富水的平面形态,增强亲水性。结合游憩活动的特征来改造岸线,不仅增加了临水边界的长度,创造了丰富的景观,并且在功能上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在具体选择岸线形态时,应考虑与实际功能相结合。整体而言,水形设计中要尽量尊重自然,避免岸线过于机械、单调平直、保持并利用水体自然流畅的形态,并对岸线转弯处、岸线凹入处,河流合流处、水中小岛等面发生变化及主要景观节点进行重点设计,突出景观的变化,有助于加强亲水性。(见表5—1)5.2.2.2护岸的亲水断面设计河岸就是水体与陆地的交界面。一般而言,两个空间的交接面是平滑连续的线形突变,在空间形态构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河岸在滨河地区空间形态中也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是,我们通常所见的河岸大多是以防洪为标准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堤坝,常常阻挡人们的视线,限制靠近河流的活动,并对地区和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1)当城河高差满足防洪要求,护岸应在满足安全防灾的条件下,尽量加强亲水性设计,断面形式主要有直立式、平台式、阶梯式、倾斜式四种类型(见表5—2),有时也可几种类型综合设计。(图5—20,5-21,5-22,5-23)芝加哥湖滨绿地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图5—24)有的护岸还可做立体化处理,将实际的岸线凹进或是凸出,在靠近水面的地方形成一处亲水平台,既达到了防洪要求,又能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打破自立护岸的呆板与单调。(2)当城河高差不能满足防洪要求时,如果以传统的方式紧邻河流建造高出城市地坪标高的直立式混凝土河岸,势必造成城市与河流的阻隔。因此,需要考虑适宜的河岸形式以削弱城市与河流的隔离感,并为人们提供亲水的可能。有两种办法: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图5-20直立式护岸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23斜坡护岸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21台阶式护岸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22平台式护岸来源:作者自摄图5-24芝加哥湖滨绿地的断面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a.在河岸用地较窄的情况下,将防汛墙置于离水较远处,使邻近河流的岸地标高接近水面,能在非汛期为人们提供亲水的可能(图5-25);在用地较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踏步阶梯状河岸,建成符合不同防洪标准的阶地。(图5-26,5_27)当用地十分充足情况下,最好采用双侧缓坡式河岸,将防汛堤置于河岸用地的中部,其两侧呈缓坡状堆土或架设坡道,以弱化防洪提高墙式的感觉。(图5-28)b.大面积或局部建构等于或高于防洪堤堤顶标高的用地或活动层面,使堤坝不再成为城市与河流的阻隔。国外研究较多的超级堤坝就是大面积抬高城市基面的做法。与传统的堤防相比,它的宽度明显加大,甚至达到200—300m之多,可以满足较高的防汛要求,使整个跨河地区的建筑、广场等大多可获得较好的观水效果。(图5-29)e.当一些公共建筑因功能需要必须接近河岸设置时,可以结合建筑设置防汛墙。在设计时,宜将建筑基座临河一侧设计成跌落的平台,形成空间过渡自然的,图5-25防汛墙至于水较远处图5-27停车位可结合防汛墙布置}黼图5—26踏步阶梯状河岸“图5-28双侧缓坡式河岸图5—29大面积抬高城市基面图5-30结合建筑布置防汛堤来源:《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亲水岸线;而于堤坝顶面齐平的建筑楼面层则可设计成半室外空问,并在其内布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置餐饮、休闲等设施,形成既与堤坝连通又向城市开放,具有良好观水视线的公共休闲观景空间。(图5-30)5.2.2.3河岸采用自然的建造材料柔化河岸与水体、城市用地的交界线也是河岸景观处理的关键。常见的堤坝往往直接插入水中,形成一条生硬的水际线,使水、陆分割清晰,缺乏亲切感,令人望而生畏,从而降低了滨水的亲切性.而事实上,所谓水边,既非水也非陆地,而是关系微妙的模糊空间。因此,河岸处理要尽量促进这种模糊空间的生成。首先护岸的材料要以护岸整体或河流空间整体的一贯设计思路为基准,包括形态和材质。多运用自然的绿地或碎石等材料,采用不同的形式,丰富河流景观,增加滨河地区的吸引力。(图5—31,5-32)其次,在近水处或水中栽种植物,可以有效地改善生硬的水际线,如我国和日本传统的水滨绿化手法“垂直点水”就是通过垂挂在水中的枝叶来弱化水际线,常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自然石块的点缀,也能够促使这种模糊空间的生成,通过在水线附近河岸上砌筑或摆放形态各异、高度不同的自然石块,可以使水陆交界线由生硬变化为自然。(图5-33,5-34)图5-31日本皇居护城河的石材驳岸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33野生的水草将生硬的驳岸边缘软化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32简单的石材搭配,改变原来单凋的河岸风光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34岸线的处理,柔化交界线来源:‘世界景观集锦》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5.3道路交通的整合5.3.1合理组织步行和车行交通由于临水的特性,跨河地区的道路组织比城市其它地方更加复杂,不仅要提供接近河的可能,而且也要注意创造良好的亲水氛围。目前我国一些跨河城市的临河车道布置方式往往容易产生阻隔城市与河流联系的问题。如广州紧邻珠江滨江步行道旁的就是一条机动车往来频繁的城市道路,许多人都不愿意跨越繁忙的感到接近河流。对于这种情况,就要通过合理的道路交通组织方便人们接近水滨。1.国外滨水交通处理方式的借鉴;(1)交通立体化设计采用立体化的交通组织即通过交通的地下化或高架散步道解决这一问题,塞纳河岸域开发将高速交通系统地下化;及将滨水区发展成拥有立体化交通的步行区,形成一条步行循环系统和步行网络。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滨水区交通和用地矛盾的良好途径。(2)设立超大街区将被街道细分的小街区整合为大面积的街区,街区内只设人行道,将汽车道排除在街区之外。这样可以避免汽车道对行人的干扰。在不大可能像威尼斯那样建造步行城市的情况下尝试在滨水的特定区段组织超大街区,可以解决滨水空间的完整与组织交通的矛盾。(3)人车共存系统,人车共存系统也可解决汽车交通破坏滨水区整体感的问题。人车绝对分行会使该地区功能受到限制,可以在保证步行者的舒适安全前提下,允许限速汽车通过,同时保证自行车交通的通行。将部分道路设计为尽端式,以避免外部汽车穿行;将车行路线设计为折线型或蛇形,以限制车速;设置车档或驼峰,以限制车行范围及提醒减速。滨水区的步行空间随着车行道的折线亦曲折灸化,形成舒适、美观的街道空间。2.滨水区更新设计中交通结构的建构涉及两方面:城市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城市道路交通包括三部分:内部交通、联系交通和过境交通,在更新设计中应在系统化整合的前提下分别加以考虑。(图5-35)·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i)内部交通是指滨水区内部的交通体系,在更新设计的过程中建立完整的步行体系,保证滨水步道的连续性。设计广场、绿化带等丰富滨水步道的层次与结构,并设置能够感知到滨水景观的视景通廊。此外还应注意:其一,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其二,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常用的交通规划措施是“分流”: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分流、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分流。图5-35理想的滨河地区交通示意图(2)联系交通主要是指联系滨水区来源:作者自绘和城市其他地区的交通内容。这部分城市交通的问题主要是便捷性的实现,即如何让市民更快捷方便地抵达滨水区,这主要应当根据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等通过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综合解决。(3)过境交通的处理原则应当以保证快速通畅为前提,可以通过立体化的手段加以解决.一般来说,立体化的手段有高架和地下两种方式。由于高架路对城市景观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经济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地下穿过现在为各国城市所提倡。如美国波士顿为了恢复城市的良好景观将原有的高架道路系统拆除并以地下道路系统代替。(图5-36)此外,过境交通需与联系交通结合处理,以提高滨水区的可达性。图5-36波士顿的高架路深埋工程来源:NaomiMiller.BostonArchitecture1975--1990.Prestel因此我国跨河地区的设计中,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交通处理方式,并结合我国跨河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地研究城市交通与其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上述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跨河地区的开发建设展现独特的空间环境特色,方便人们去体验不同的滨河空间感受。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5.3.2发展水上交通跨河地区由于自身位置的特殊性,其交通结构还应该包括水上交通部分。虽然水运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日趋衰落,但并未完全消失。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很多内河港区腹地狭小已无发展余地,水深条件也跟不上船舶大型化发展,码头设施和装卸条件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老港区调整既是提升水运本身竞争能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交通的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结果。和跨河地区的更新设计密切相关的是跨河地区的过境水运交通和一些进出港问题。对于不能回避的过境航运问题应该改变观念,通过合理诱导可以把它们看作跨河地区独特的风景,而不是一味排斥。而进出港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改造旧有的客运站或者码头、渡头,使之适应现代水运和城市生活的需要,成为有特色的景观建筑。与水上交通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应当积极地将城市水上活动组织在跨河地区更新设计中,这是处理水上交通的一种积极的方法,如通过乘船观光、渡头设计、水上游乐健身等项目将水上活动与水上交通、陆地交通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在充满异国风情的水道沿岸,水道旁停泊的小船是联系往来的交通工具。(图5-37)5.3.3创造丰富的步行空间图5-37威尼斯水上交通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在组织步行与车行交通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步行空间的创造,建立完善、舒适、丰富的步行体系,以提高人们的亲水活动质量。’一方面,要创造多样化的步行路,如建立以河流为对景的垂直河流的步行道,适于观水的平行河流的步行道,以及两侧临河的水上栈道等,促进人们与水环境的全方位亲密接触.美国普罗维登斯市的纳拉干码头(NarfagansettLanding)就在紧邻河流的一侧设置了步行专用道,并在水上架设了步行栈桥,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亲水体验(图5-3s)。.、其二,要提高步行路本身空间的灵活性,带给行人丰富的滨水体验。蒙特瑞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尔海滨步行带就是一条多重用途的步行带,可谓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人士使图5-38纳拉干码头步行道来源:http://image.baidu.com用。(图5-39)图5-39蒙特瑞尔海滨步行带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其三,滨河散步道与城市主要交通可进行立体化组合设计。减少不安全交通因素,同时更紧密的联系城市与滨河散步道。位于东河边的联合国大厦就采用了类似的措旌,快速道路被置于建筑和广场的下部。并在面向河流的一侧敞开,在为上方步行者提供安静亲水气氛的同时,又能满足车行道本身的观水与安适,显得十分可贵。(图5-40)‘芝加哥麦迪逊会展中心的交通组织非常成功,‘利用城街道与湖滨地区的高差,将滨水地区的自然地形与城区街道非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由于建筑物修建在湖滨的主要道路之上,驾车人士不用经过室外就可以到达会展中心:另一方面,会展中心的屋顶平台与城市街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人车分流的竖向处理非常方便市民步行前往会展中心活动。屋顶平台的外置电梯方便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从城市街道经此电梯下到湖滨散步道上活动(图5—41)。图5—40联合国大厦来源:http://ww.etbar.com.图5-41麦迪逊会展中心东翼来源:‘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5.4实体景观的整合5.4.1构筑丰富有序的对岸景图5-42芝加哥湖滨地区轮廓线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1.注意节奏韵律的把握图5-43中山石岐河沿岸轮廓线来源:作者自摄轮廓线的关系处理如同乐曲的创作,首先要注意节奏韵律的j乙旌。将钼近高度的建筑布置存同一个区域,并注意彼此之间的位置,形式协调,有助。7戒大尺度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整体轮廓;而如果每一个建筑物只想旁观自。!,彼此之间不考虑关系协调,则会导致小尺度无序变化、松散的轮廓线.口_9Ⅱ.区和中山市石岐河沿岸的轮廓线就是上述两种情况的写照。前者属大尺度商1粕起伏的轮廓线,jt有良好的整体关系(图5-42);而后者的许多建筑物彼此之间几乎不发生美学关系,体量庞大的建筑物更是逼近河岸,十分突兀,使整体轮廓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图5-43)。2.确立统率全局的标志在对轮廓线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也要确立重点的建构筑物,或者与背景形成对比,或者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以对轮廓线起到统率的作用,这样的“对岸景”才显得稳定而有力。纽约曼哈顿轮廓线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点,这一地区早期的城市轮廓线高层林立、杂乱无序,而当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塔建成以后,以其高大的体量在视觉上处于突出的中心地位,有力地控制了整个曼哈顿地区的滨水城市轮廓线,而“9.II”之后,双塔的倾毁又使这一地区的轮廓线重新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急需建立一个新的统率全局的标志物(图5-44)。当然,并非只有高层建筑才能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在以现代高层建筑为主体的对岸景中,通过建造一些低矮的,但在造型方面较为突出的建构筑物,同样能够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悉尼歌剧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自从1973年歌剧院落成以来,杰克逊湾周边地区虽然建设了许多高层,但歌剧院独特的造型使其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图5-45)。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3.协调远近景观的关系当河流较宽,视点较远时,城市轮廓线往往表现为最外层的边界轮廓线,是剪影式的、单一层次的,而当河流宽度较窄,对岸景就由更多层的轮廓线共同组图5-44从纽约东河岸看自由塔来源:http://image.baidu.COm图5—45悉尼歌剧院http://image.baidu.c锄成,这时不仅要把握各层轮廓线的节奏韵律,还要协调好远近景观的关系,否则仍不能生成优美的整体城市轮廓。优美的城市滨水天际线有着丰富的层次感,并且由前至后各层次至山低而高的阶梯排列。在强调各层次高差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各层次的视线走廓的通畅,即分层次天际线的虚实比例适度。.各层次问的“虚”的部分在保证街道体系的完整的前提下错落布置,以免形成单调感,而保证各层次问的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如上海外滩就由于衬景轮廓线的无序以及其中几幢建筑过高,破坏了老外滩原本和谐的表层轮廓线。在这里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一层轮廓线,以新加坡河沿岸为代表;(图5-46)一是采用融合的手法,悉尼海边的高层建筑群就是很好的例子.(图5-47)图5-46新如坡河沿岸轮廓线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5.4.2创造两岸和谐的纵观景图5-47悉尼滨海高层建筑群来源:http://image.baidu.c锄纵观景,当视线方向与城市河流流向平行或者同一方向,比如从桥上或者船上向河流流向眺望时看到的景观。纵观景是跨河城市河流景观的最大特色。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现在国内的一些跨河城市,往往紧邻河流两侧建造密集的高层、板式建筑,这不仅减小了腹地的观水可能,也常常形成缺乏远近层次的、界面过于封闭的纵观效果,这在河流较窄的城市尤为明显。如上海苏州河的局部区段,两侧高层住宅林立,从船上或桥上眺望,给人以身处河谷的感觉,并且由于后排建筑被沿岸图5-48苏州河西岸高层林立来源:http://image.baidu.COal图5-49沱江两岸优美的纵观景来源:作者自摄高层所遮挡,所构成的纵观景也仅有单一的层次。(图5-48)因此,在进行建筑布局时,要考虑满足腹她的观水要求,并促进优美纵景观的形成。1.相似协调。在跨河两岸城区建设规模相近的情况下,寻求建筑实体风格、体量的相似,共同形成整体感较强的城市形态。(图5-49)2.对比协调。在跨河两岸城区建设时间差别较大时,寻求某一元素或某几种元素的相似或统一,可以促进两岸的对比协调。5.4.3跨河地区建筑形态的控制在跨河地区,实体景观组织有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通过滨河建筑群体内部的景观组织,达到空间的通透性,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好视觉走廊;另一方面,城市滨河建筑群体形态,形成一种外部景观,在具有广阔视野的滨河区提供了展示门户性景观的机会。5.4.3.1建筑退线和界面控制蓝线是规划的水陆用地的分界线,控制滨河建筑后退蓝线距离如同控制街道建筑后退红线同样重要。建筑后退蓝线距离为建筑物距水岸的最小距离,与水体尺度、I临河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应满足滨河开敞空间、绿化、滨河活动组织的用地要求,与滨河开放空间控制、滨水绿化带控制相统一,与建筑高度控制相协调,以达到舒适协调的空间尺度关系。建筑后退蓝线一般应大于建筑高度,即D)H。而对于不同尺度的水体,要规定不同的最小后退宽度。糇河一侧建筑界面要与空间序列的组织相统一。滨河建筑界面要针对高层却局分别确定高层建筑界面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线,多层建筑界面线及底层的控制界面。临河建筑界面控制总体上应表现连续感。但在重要的视廊区间应断开,应防止形成一排封闭感很强的墙。现在苏州河沿岸住宅大都平行水面而建以期获得较好的观水视角,但此种布局较为机械呆板,并不能够保证最大量的住宅获得良好的观水视角。在这方面瑞典哥德堡的河畔码头住宅区的设计值得我们借鉴。设计将8个围合成门字形的院落沿河排列“门”字的开口正对河流可以使更多的住户能够看到水景。8个“门”字的住宅院落由多层和小高层住宅组成每个院落的住宅各具风格,绝不雷同,共同组成了富有韵律感的沿河景观。国外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如在日本神户市规定临水建筑的间口率(建筑面宽/基地面宽)在7/10以下(图5—50)、空地率在3/10_-4/lO之间来进行控制,以保证滨水景现的通透性和层次感。而波士顿罗尔码头(Rowe’sWharf)则在主体建筑的中间设计了一个巨型的拱门,使市区向波士顿湾眺望的视线可以直达水滨。(图5—51)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些措旌,通过控制建筑间距,规定建筑实体的洞口位置和尺寸等方式来确保眺望河流的视觉通廊。5.4.3.2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图5—50临水建筑间口率控制来源:‘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图5—51波士顿罗尔码头来源:网上收集为保证滨河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以及滨河环境自然风的组织,滨河区的建筑群体布局不宜过于密集。一般认为,滨河建筑密度以25%_-35%之间为宜,以采用“前疏后密、疏密有致”的做法较为相宜。当然在城市中心区可以高一些。同样滨河容积率的控制也要比一般地段低一些。一味追求容积率只能损坏滨河自然环境的优势,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控制与建筑高度、水体的尺度相关,并与建筑邻水面宽度、建筑间距统一考虑。为保持良好的开敞景观,应鼓励开发商参与滨水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采用容积率奖励和转移的方法,可以将开发商损失的容积率给以相应的补偿或转移到其他地区进行开发。过度开发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始被人们所认识。按照“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苏州河滨河空间开发过程中,规划部门提出了“增绿化、增空间、减容量”的新的开发策略,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其中严格规定住宅的建筑容积率不能大于2.5,公共建筑的容积率不能大于4.0,并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5.4.3.2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高度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和优美的天际线,使建筑高度从邻水处向陆域方面逐渐增大:保留足够的开口,使通向水面的视线不受阻隔,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滨河建筑高度控制要以水体尺度、景观视廊分析、天际线组织和标志性建筑布局为依据。对于临。:旨叫Ⅱ3(3HIDI=H,a=45度,能够看清细部D2--2H,a=27度,能够看清整体D3=3H,a=18度,能够看清整体与背部的关系图5.52滨水建筑高度控制示意图来源:‘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分析》河建筑,通过高度控制要引导建筑向水体跌落,形成向上收分的建筑形体:为了体现滨河空间的开敞性。根据视觉与观赏效果心理感受关系,一般认为高度控制应保证H/D1<1,H/D2<2,H/D3<3为宣(图5—52)。,基于这种理念最近推出的苏州河景观规划对沿岸新建筑的高度作出了1:l的严格控制,即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建筑离岸距离,防止出现“峡谷效应”。同时苏州河沿岸新开发地段其建筑高度将由近及远形成渐次“长高”的梯度形态。5.4.3.3建筑风格的协调在某些跨河地区开发中,许多项目往往为了在周遭不利的环境下突出自己,倾向于强调新的时代感和自身的特性,采用夸张的造型或颜色,而忽视原有景观的延续。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连续看到的景象,其质量取决于空间之间的关系,它们被界定的方法,轮廓、体量、尺度、色彩和周围!篓等。.因訾竺河竺曼鬯翌苎苎旱昱娄誊震薹:誓;黔运河区滨水景观连续,地制宜,利用水资源的特点连接整个一‘柔蒜-:磊市簇菜站区改造更新研究)区域的空间改造和设计,不能片面强调局部效果,忽视整体感。在英国伯明翰运河区的滨水改造中,可以看到整体感对于延续滨水地区原有的历史感和文化感的重要性。虽然水边的许多建筑被改造和更新,也有新建筑的出现,但是改造并没有破坏建筑物和场景之间的内在联系,仍然保持了统一的地方特色。(图5-53)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5.4.4桥梁与两岸形态“桥小心而有力地跨溪流,.桥不只是连接早就在那儿的河岸,而且只有当桥梁横跨溪流时,河岸始为河岸”。。海德格尔(Heidegger)对桥梁的这段描述明确地指出了桥梁是联结两岸的重要元素。从海德格尔(Heidegger)对桥梁的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桥出现之前,两岸环境无法以一个整体而存在,正是由于桥的跨越,使这些环境集结成一个统一体。桥的存在还拉近了两侧开放空间的距离,将一侧空间的特性传导到另一侧,同时提供了场所服务于两侧交互的人流,它是两侧开放空间在中间的集结和浓缩,是整个环境的焦点。正是桥的构筑,将隐伏在既有环境中的场所意义引导了出来。1.桥梁功能的多元化图5.54湘西风凰的虹桥来源:作者自摄图5-55佛罗伦萨的维奇欧桥来源:http://image.baidu.c硼图5.56威尼斯的阿尔托桥’图5-57泰晤士河的伦敦塔桥来源:http://image.baidu.COm来源:http://image.baidu.COtS桥梁能够延续两岸步行体系,可以视作一种超越单纯交通功能的跨越两岸的特殊的空间。在城市的步行桥上,常常可见到两侧叫卖的与熙攘的人流,展现热闹的城市生活。湘西风凰城的虹桥在提供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功能的同时,还是≈Heidegger.Language,inPoe'ay,Langaage,ThoughtNewYork:AlbeaHofstadh,197158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一座小型的商业街(图5—54),同样类型的桥梁在西方滨河空间也有出现,欧洲中世纪桥梁常在两侧设置店铺,使桥梁成为城市步行街道的延续。如佛罗伦萨的老桥(PonteYecchio)设置两列店铺,出售显现城市特色的手上艺品,兼具交通与商、住的多种功能。(图5-55,5-56)还有作为威尼斯的城市象征之一的阿尔托桥(Rialto),泰晤士河的伦敦塔桥都是造型优美的城市桥梁,成为功能与景观相得益彰的典范之作。(图5-57)2.桥梁与城河意境桥梁设计首先要与所在城市、河流的环境相匹配,因为桥梁自身的雄伟秀丽是渺小的,只有与河流、城市意境的真正融合,才是桥梁设计的关键。例如,拱桥叙述的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娓娓情愫,而斜拉桥、悬索桥则与宽广的大江、大河更为契合,是现代都市高节奏、高效率生活的展现。如果硬是将后者强加于水乡城市,那么这种现代科学技术的误用只会使桥梁脱离对河流、城市的依附。3.桥梁与周边环境在考虑城河意境的基础上,桥梁设计也应从地区整体出发,于周边元素一起进行综合组织。在形态塑造上要与周边要素相协调,采用相近或一致的色彩、材质和细部;在空间处理上则要和其他要素取得良好的呼应。德国科隆市塞佛林桥的设计过程就是与环境不断协调的过程。这个桥最初有三个方案,“它们在技术、经济上都是完全可行的。但是考虑到桥位的左岸高耸着作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一著名的科隆教堂的l!Il5一弱科隆塞佛林桥美丽尖塔,则以上三个方案在桥梁尽管设来源.http://image.baidu.c∞计中都存在缺点。这些形式的桥梁一经建成,教堂的美丽景观将被遮挡而消失”“。于是,设计者决定采用普通悬索桥的一半这种形式,最后,考虑到力学和经济因素,又将悬索改为斜拉式,而外轮廓不变,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建成的塞佛林桥与科隆教堂构成了有机完整的轮廓线。(图5-58)在桥梁中,不能只单一考虑桥梁的造型,应借鉴城市设计的手法,为桥梁注入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态。因为无论桥梁的功能多么丰富,形态多有魅力,如捌樊与,桥梁美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果没有与环境相协调,依然不能算是成功之作。5.5生活场所系统的整合5.5.1滨水场景的再生每个跨河城市的河流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朱自清笔下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刘绍棠文中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大运河,刘禹锡诗中高数丈触山回的钱塘江,都细述了不同的河流历史,表达了不同的城市跨河意境。(图5-59)跨河城市的河流以及与河流相关的城市历史资源,都是河流以及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且与其他城市历史资源不同,它们同时集历史和水两大要素于一身,是跨河城市特有的历史元素,因此将它们组织到跨河地区形态设计中,既能延续文脉,也可以展现水城特色,同时还能通过城水互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豳5—59意大利列伏努(Livorno)边的渔港地中海风光对旅客永远有着吸引力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1.组织与河相关的历史遗存。跨河地区不仅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f晦水建筑、广场等,更要注意保留与利用灯塔、吊桥、吊车、港口、码头、堰体等跨河地区图5-60原有塔吊和运输设各被完整保留图5-61位于博物馆前的广场来源:《城市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研究》‘特有的历史元素,因为它们是河流历史价值的特殊展现方式。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港口地区改造中,一座原来用于贮煤的七层仓库被改建为一座博物馆,除了保留仓库外形外,建筑师还保留了大量能够体现原有建筑性质的工业构件和符号烘托场景的气氛。保留的塔吊、运输设备以及高大的烟囱令人想起过去港口运输的繁忙景象:而以煤做成的主题雕塑,体现了工业美和现代美的融合。(图5-60,60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5—61)2.开发与河相关的活动。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的活动服务要创造滨水空间场所感,最重要的是以公共活动吸引公众的参与。举办活动可以按照古老传统,每年在一定的时候举行某个文化活动,或者引导市民和旅游者参观文物、古建筑、历史遗迹,观赏风景,了解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建设水上公园、水上娱乐、天然浴场,开辟水上游览线等,融观水、戏水、游水于一体。(图5-62)5.5.2活动模式与空间形态的相互促进与激励在传统的滨河社区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生活空间模式。中国江南民居中,可以看到许多临图5-62:芷江苏同庄,户户I临水,水而居的景象,住宅在河边开有“水h",有台阶鬟鬈誓粪裂爻霎黝’现可下至水边,住宅前部贝口是开向街道的大门。水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城空间与私密性空问自接相连,这些都是可吸取的精华。扬·盖尔把人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在跨河地区,自发性活动如散步、驻足眺望,社会性包括晨练、集会、演出等。良好的物质环境会诱发自发性活动的发生,而自发性活动的增加会促进良好的社会活动的形成。跨河地区的社会交往内容丰富,并在交往范围、交往人群、交往空间、交往行为上具有鲜明的个性。水道既是人流和物流通道,其水面和两岸绿化又构成了开放景观,可以带动运输、商业、旅游和体憩行为,极大拓宽了交往的渠道,所以和非滨水地区比较,传统滨水区的社会交往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此外在交往空间的多样性上,除了街道以及街道两侧的集市、商店、茶楼、酒肆、寺观等常见的交往空间外,江南滨水街区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交往场所,甚至水面本身也是交往的场所,商船、游船、客船聚集,交往活动频繁。多样的活动应有相应的场所和设施来加以促进。其城市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历史内涵,使跨河地区成为社会共享的魅力空间。滨河区的建筑和空间承载了这一地区长期大量的人的活动,有着丰富的场所意义。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滨水活动场所和设施,如伸出水面的建筑、架空的水上步道、悬挑出水面的平台、面向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码头和水边的散步道等,使跨河地区成为城市中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及娱乐体憩的公共活动场所。(图5—63,5—64,5-65,5-66)61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图5-63沿河的餐厅依水而建来源:‘世界景观集锦>|鳘15-65滨河广场是市民活动的场所来源:‘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5.6小结图5·“水边的散步道是人们休闲的好场所来源:‘世界景观集锦)图5-66俄亥俄河畔惠灵公园的滨水剧场来源:http://image.baidu.COm本章结合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原则,针对我国跨河地区开发带来的城市形态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分别从城市结构、开敞空间、道路交通、实体景观以及生活场所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整体性的城市结构,应建立与水体结合的城市发展轴,形成跨河城市独特的城市结构;顺应河流职能,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挖掘河流特色,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开敞空间的整合,以跨河地区开敞空间为基础,建立跨河城市开敞空间体系;通过建立通向河流的交通体系,开辟与河相连的生态绿廊,构建贯穿两岸的视觉走廊,实现滨河空间的可及与共享;通过公共空间与水域空间的相互渗透,防洪堤岸的亲水性设计,使人可以更好、更多地接近水。道路交通的整合,以步行为出发点,通过合理地组织步行与车行交通,创造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探讨丰富的步行空间,同时满足车行者的观水要求,形成网络状、立体化的道路网络。实体景观的整合,通过构筑丰富有序的对岸景,t创造两岸和谐的纵观景,形成跨河地区独特的空间视景;通过对跨河地区建筑形态的控制,将具有强烈水平延伸感的桥梁与地形、建筑及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创造完整延续的跨河地区形态。生活场所系统的整合,一方面是生活模式的延续和塑造;另一方面是活动模式与空间形态的相互促进和激励,体现跨河地区场所的独特意境。本章探讨的跨河地区城市设计方法,从以上几个层次出发,旨在解决第三章所提出的问题,但也只是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并非全部。跨河地区的设计涉及的范围广泛,对城市形态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影响,更多、更完善的解决方法有待深化。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6.1课题概述中山是典型的一河两岸型城市,城市与河流的关系非常紧密。石歧河被居住在九曲河畔的石岐人看成是母亲河。水上航运交通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临水而居,撑艇而行,还可以游泳、洗澡,甚至提供非食用的生活用水,很有实用价值。虽然水浅涌窄,鱼虾却特别多.每天两番潮涨潮落,都有大批鱼虾从石岐河涌入,常可网到大鱼,造成了一副水乡城市的繁华景象。河涌交错,而且鱼塘特多。放眼望去,处处密布着大大小小的鱼塘,低矮的粤式瓦顶砖房,倒映在一平如镜的塘面上。这正是半个世纪以前中山最常见的民居景色之一。(图6-1)图6.1中山老照片来源:‘百年回眸一中山老照片》然而随着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往日传统的水网脉络在发生着急剧的变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化。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已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县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三大产业齐发展,外向型经济、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工业化的城市把水脉网络分割开来,马路汽车以及工业厂房侵占了河流的滨水空间。而且由于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生活污水成倍增长,终于使得这些小河变成了发臭的大沟渠,小桥流水的景色从此消失了。依据水网而形成的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也被破坏或者渐渐的消失。供人们亲水,观水的空间和设施越来越少,城市特色从传统的水乡环境演变成混凝土林立的马路网格。以往充满活力的水系和承载了传统民俗文化的水巷空间被车水马龙,繁华喧嚣高楼大厦所取代。曾抚育了中山市文明的石歧河也渐渐的被人所遗忘。开发滨水地区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随着中山城市经济基础逐渐雄厚,长期以来市政府和广大市民都盼望的对旧滨水地带的改造,其经济条件已趋成熟。政府有财力将滨水地区的开发改造提到议事日程。更重要的是,人们已认识到开发滨水地区能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契机.这不仅是由于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黄金地带,能够提升地价提供土地开发的新机会;而且,由于这种开发往往体现出城市经济的篓詈‘=竺跫。氅黧慧哩型矬图卯中山市总体规划图:∞一咖和服务业并重,由此希望通过城市土地使用⋯某彖i;i赢划磊的调整或开发,来体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当然,开发滨水地区也可以提升或重塑城市形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良机。综上,我们将从城市功能、生活、历史演变角度出发,打造历史的、生活的、面向未来的母亲河。(图6—2)6.2石岐河区位关系分析1.中山市位于广州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P海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顺德市,西临江门市区.彩i会市和斗门县,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皇!,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2.中山市市域水蹦纵横,属典型的冲积平原地质。图纸分析锓示,其明显特征在于南北向水系发达,多数为河流主干,东西向水系则多数为支流,枝状覆盖面广。而石岐河水系就属于东西向的主要河流之一,对贯通东西主干河流起到 硕士学佗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重要作用,设计段就处于该水系中部。3.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石岐河处于中山市市域中央,西南流经磨刀门水道,东北经横门水道到伶仃洋,在航运方面对中山市区乃至整个市域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在景观方面,石岐河沿岸将作为中山市的门户与标志。设计区段横贯中山市主城区,分割市区与沙溪镇。(图6-3)4.石岐河是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主要内河航道之一,联固之后,通过水坝控制水位,使其成为中山市石岐城区水上交通要道。(图6—4)石岐河自中心城区西北部穿过,由于其航运条件较好,所以多数生产活动、图6-3石歧河流域与中山市域水网关系图6-4石岐河流域与中山市市域体系关系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生活活动聚集在此,石岐河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6.3现状优势与问题1.优势1)石歧河穿城而过,与城市的关系相当紧密,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其周边城市用地具有开发和提升经济与景观价值的巨大潜力。2)中山市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新的阶段,同时市民需要高质量的滨水生活景观和现代城市生活,因而为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的整合和城市功能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中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悠久,文化具有多样性;是著名的名人城市,是我国唯一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名人城市特色。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4)中山市水网纵横,自然特色显著,自古就是著名的岭南水乡,有着深厚的水乡文化底蕴。2.问题(1)现状石歧河沿岸的土地利用不合理,工业等生产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岸线,且建筑质量较差,没有很好地将河流与市民生活空间联系起来,不利于发挥河流景观对城市生活的促进与提升作用。(2)在城市中心区段,人类建设填埋了地块原有的支状水系,破坏了河流景观的整体性。同时,滨河绿化建设大多限于沿江一层皮,缺少纵深。重要山体之间缺乏视线联系,山,水、绿、城各景观要素之间缺乏渗透与联系,造成景观整体性较弱。(3)部分地块房地产项目挤占公共岸线,打断了连续的滨河开放空间;地产开发介入公共岸线景观建设,各自为政,造成沿河景观整体性不强。滨河开放空间的公共性遭到了破坏.图6-5现状图片.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4)现状河道岸线单调平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景观呆板,且平行于河道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的车行道路与水体关系过于局促,造成沿河消极的小进深狭长地块,不利于景观的组织。.(5)沿河建筑界面不够统一,局部地区高层建筑过高,造成滨河天际线的紊乱。(6)没有充分利用石歧河在城市中的区位优势以及中山市在植被、水系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先天优势.整体缺乏特征性景观,质量趋于平庸。(7)石岐河水质为IV类水,为中度污染,水质有待提高。图6-6从不同视角看石歧河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6.4设计目标及其原则1.总体目标:以“复兴母亲河”为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石岐河在城市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挖掘石岐河两岸自然与人文历史景观,提高两岸景观环境建设水平;把石岐河沿线建设成为水质清洁、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生活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没计休闲走廊。2.分项目标:.(1)美化中山城市环境,提升名人城市的知名度。(2)以石岐河为核心,组织城市功能,使用水系充分融入城市生活,并带动两岸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构建“两个适宜”的和谐中山。(3)增加城市滨水旅游功能。2.规划原则(1)公共性原则。严格维护滨河岸线的公共性,努力实现石歧河全线对公众开放,形成网络化滨河开放空间体系。(2)以历史及城市文化特色为基础的原则。强调石岐河作为中山市母亲河的地位,保持和发展中山本地文化特色,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场所感和归属感。(3)注重滨河空间整体形象的塑造的原则。统一协调道路、区域、边缘、节点、地标等空间要素的组织关联,形成有序、和谐并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空间景观框架体系。(4)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原则。以自然水体、山体环境为骨架,多层次有机地布置人工构筑物,达到建筑、人文活动与自然的融合。(5)步行优先原则。完善滨河地区外部交通组织,逐步形成网络化的滨河步行系统,提高滨水区的可达性。(6)亲水性原则。在满足石岐河防汛要求的条件下,提供亲水岸线。6.5设计构思6.5.1整体结构(1)整体性的景观布局总体景观布局以石岐河为主要景观轴线,串联沿岸各个景区景点,展开一幅生动、美丽的景观画卷。沿岸以城市中心区岸段为重点,为核心景观界面,是整个景观带的高潮部分,向两侧逐渐过渡到自然、图卯总平面图疏朗的景观布局,为衬托主题的相对低潮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歧河滨水区景部分。景观节点的布局重点考虑类型及空观概念性规划文本)间上的节奏感,包含了城市山林、湖泊等自然景观、人文建筑景观、人工景观等,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形成空间布局重点突出、类型变化丰富的沿河景观效果。在垂直于主景观轴的方向上,形成两条次景观轴。富华道、孙文西路形成商业景观轴线,并将沿河景观功能引入市区。富源大街南侧公园内开挖水体与逸仙湖水体贯通,串联城市山水,形成山水景观次轴线,将滨河景观与内部山景、水景融为一体,突出“显山露水”的城市景观特色。(图6-7)(2)合理组织功能布局一项成功的水滨开发项目,在赋予水滨优美环境的同时,也必须完善它的功能布局,促进多种城市活动的混合.结合总规和现状,并根据石岐河沿岸不同的景观特色,将12公里石岐河分为3个部分:a.南部的自然景观区(康华西大桥一京珠高速公路),该地块水系丰富,农业发达,根据其现有的基地情况,此区域的景观为具有自然形态并结合农田保护的风景区,以绿色生态低洼湿地、水塘保护、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的湿地公园和新自然地公园为主。b.中部的都市休闲区(中山一桥一康华西大桥)此区域为本次规划的重点区域,此区域集中了城市的居住,文化、商业、娱乐的功能,是城市多种功能集中设置的综合区域,力求成为“催化剂”,以带动真个滨河区的开发建设.c.南部的生态农业区(中山市污水处理厂——中山一桥)此区域充分保持了和强调原有土地利用情况,保持原有的农业用地,作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休闲为目的观光农业园。6.5.2道路交通规划确定的路网等级与功能为滨河景观交通创造叻良好的基础。主干路在滨河地区的外围,滨河道路基本为支路等级,整体滨水地区道路系统分级清晰,路网顺畅,有利于将大量的机动车流限制在滨水空间以外,提供了滨水步行道路系统实现的可能性。但在局部地段距离河道太近,没有预留出滨水景观绿化空间,路面宽度过大吸引过多车流将会图6.8用地功能规划分析图强化人车冲突,也不利于滨水景观空间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的塑造。概念性规划文本’·1.车行交通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通过规划调整,大量车行交通多控制在滨河区外围,以减少车行对沿岸景观的占用和干扰;滨河沿岸主要为游览性公交车辆通行;外围车行主干道与滨河游览性车行道之间以垂直于河岸的道路进行连接,便于获得更好的视线景观以及创造与水岸的积极关系。设计设想将现有24米宽的滨河路进行改造,滨河12米拟改为纯步行道,对侧12米为车行道,以提供更多的滨河步行观景空间,达到促进步行和控制滨河区车行交通的目的。在车行交通节点处(主要为道路交叉口、城市大型公建附近)布置社会停车场,为私人车行提供便捷。并尽量使私人车行停止于滨河绿带以外,保障滨河绿带的步行空间。2.步行交通步行系统主要沿水系和公共绿地布置,使城市步行生活拥有良好景观,具有连贯与亲水亲绿的突出特征,同时也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连贯性。首先沿河形成连续的步道,每隔350米内设置不同类型的景观节点。在重点地段设置跨河的以步行为主的桥梁,增加沿河两岸的步行联系。步行系统同时在公共设施群中构建完备的步行网络,为以步行为主的商业、娱乐、旅游、文化休闲等城市生活功能提供人行交通支持。创造最适合总体山水格局的生态化、人文化、亲切化的交通方式。3.水上交通利用旧有码头改造成为游艇码头,开展水上游览业务和公共交通服务,将石岐河周边重要的商业和景观节点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连贯的水上游览路线。图6-9道路系统图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图6-10开放空间体系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6.5.3开敞空间(1)网络状的空问体系(2)连续的绿色走廊围绕河流形成绿地系统网络。采用点、线、面的结合,即以石岐河滨河绿带为主轴;两侧间隔布置大型公共集中绿地及点缀小型街头绿地;并沿城市干道和步行林荫道呈楔形向纵深延伸绿带,从而形成完整的滨河绿地系统。具体措旋如下。以石岐河滨水绿带为主轴,保留和发展原有的绿色生态走廊,并适当拓展,形成垂直于石岐河的六条主要生态走廊:a.北部湿地生态公园~生态岛一农业用地走廊b.体育文化公园—科普公园走廊c.沙嘴河生态湿地公园一员峰山公园走廊d.马山风景区公园一休闲商务区绿地一逸仙湖及烟墩山公园走廊e.岐江公园一东岸开放绿地走廊f.南部生态农业园一南岸农业用地、林地走廊同时,保护狮窖河北岸,中山一路以图6-11景观走廊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西的农业用地,以及沙嘴河东岸的农业用地,作为城市的绿色基质。(3)贯穿两岸的视觉走廊在垂直于河流景观视觉通廊的方向上,根据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和道路系统的布局形成六条主要的视线通道,引导视线进入主要景观点。包括道路视线通道和水体景观通道等,依托东西向主要城市道路形成景观通道,将滨河的景图6-12岸线分布观视线引入内部景观带。为了塑造山水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蚊河滨水区最观相连、显山露水的城市景观特色,特别概念性规划丈本》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强调马山——逸仙湖视觉通廊,通过丌挖水体,将逸仙湖水域与石岐河相沟通。并通过建筑地块的调整形成开阔的视野,使山体、河流以及湖泊景观有效的联系起来。(4)亲水的堤岸设计对原有的岸线进行局部改造,根据功能及景观生态要求将现有岸线分为四种建设模式:城市休闲型岸线、居住型岸线、自然型岸线、保留和美化现有岸线。乱城市休闲型岸线区位: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狮窖河口及龙舟文化长廊的滨河岸段。特点:区内滨河道路为完全步行道,同时有迸深较大的滨河绿地的区段。策略:防汛墙作较大幅度的后退,利用平缓的草坡和步道将游人引向亲水平台,可设置挑台、亲水台阶、码头等,丰富岸线变化及亲水活动。b.居住型岸线图6-13城市休闲型岸线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区位:中山一桥至南外环岐江桥,以及东明桥至长江桥段的居住区岸段。特点:沿河规划多为居住区,堤岸部分已经初步建成,大都为垂直岸墙式,缺乏生态性和亲水性。同时尚有部分未建成河段,有较大迸深的滨水绿地。策略:防汛墙结合地块开发灵活后退,与沿线绿地统一设置,为市民提供日常休闲观景场所。改变僵硬的驳岸形态,增加驳岸的层次,主要地段可设置滨水广场、观景平台和亲水步道等,形成人与河流的互动。通过植被草坡向河流自然过渡,为保留现状中景观价值较高的生态植被,还可将人工驳岸作适当退让。c.自然型岸线区位:沙嘴河口三角洲地块,东明桥至京珠高速河段,南外环岐江桥以南河段。特点:岸线内自然植被状况良好,现状多为自然岸线。图6-14居住型岸线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歧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策略:在湿地公园地段对岸线进行改造,以自然草坡等形式的岸线为主,体现完整的以草丛、自然石和乡土植物为主的自然生态岸线。在城市边缘地带也采用此种模式,保持河道的自然生态演化过程,在土壤被侵蚀地段,用自然石及水生植物进行修复,亦可设置密度较大的乔木形成富有特色的水上林带(图)。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d.保留和美化现有岸线区位:主要位于中心城区段。特点:均为垂直岸墙型岸线,有一定的绿化,但是绿化质量和效果还不够理想。策略:保留原有岸墙,可以通过绿化手段来“软化”岸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乔木下垂的树枝遮挡驳岸墙,另一种是岸墙垂直绿化。建议适当降低栏杆或提高栏杆的通透性以弱化岸墙生硬感。同时应对于原有的码头进行改造,或增设水上挑台增加亲水感,并形成不同规模的滨水节点空间(图)。(5)桥下空间的处理:石岐河两岸有诸多高大的桥梁,桥下留有相当的空间。桥下空间可以与堤岸图6.-15自然型岸线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空间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作为一个游憩环境的一个部分而存在。步行路径穿越桥下,可以在此形成一个交通和景观环境的节点。另外由于岭南地区曰照时间长,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歧河滨水区城市设计雨水较多,桥下空间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相对稳定舒适的活动场所。目前,在中山二桥东岸的桥下空间就有很好的人气。图6-16保留和美化现有岸线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6.5.4建筑实体(1)分区控制:城市天际线设计充分尊重现有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历史脉络,在中山历史风貌保护区,天际线应反映旧城区宜人的建筑体量;在商业酒店区,则突出体量高大的建筑天际线及整齐的大轮廓纹理;在集中的居住区,应以较高密度的多层建筑为主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则应有适应城市尺度的绿地及林荫道配置,以缓冲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压迫感。最终形成起伏有序的天际轮廓线。滨江街区建筑形体的控制,主要需要考虑建筑群体与周围自然地形环境的关系,远离视点的建筑群和自然轮廓线如山势起伏等是作为滨江街区建筑轮廓线的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背景,所以,要使得滨江街区建筑形体与背景互相配合,与自然轮廓线融为一体,避免重要的山脊线受到建筑物遮挡。同时建筑体量尽量化整为零,建筑高度不超过3层,这样可以用树木掩盖它的体量,减少对山体景观的影响。滨江街区的平面布局首先要考虑留出城市绿带.(2)建筑的高度与体量在沿石岐河地块的开发中,为了避免沿河建筑过高给河流景观带来的压迫感。我们对沿河建筑提出了意向性的沿河建筑限高的控制要求。滨水地带的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保证景观视线的通达:建筑高度从临水向后应具有梯度感,保证后排建筑仍然拥有水面的景观。因此河岸附近的建筑物宜进行高度分缓,与河岸距离越近,建筑高度的控制应越严格.一般情况下,建筑高度与岸线的距离成正比。因此,本次规划建议对石岐河沿岸200米以内地区进行限高,建筑最大高度以建筑距河岸线距离的2/3,高不超过60米,对河流沿岸历史风貌保护区限高以<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为准严格控制。除建筑高度外,建筑尺度也是影响建筑空间感受的重要因素,因此规划对建筑尺度进行如下原则性控制:l、共同原则注重把握建筑物近人尺度部分的设计,通过景观要素、饰面材料及质地、建筑的纹理和韵律表现、建筑细部等处理手段,保证步行层面具有亲切的空间感受。根据建筑物在同一平面的总面宽和最大对角线的尺图6-17梯度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度范围,建筑基本体量分为小尺度、中尺度和大尺度三种,如下表所示:分类建筑层数最大对角线小尺度<3层‘25米中尺度4_6层30—35米8-8层>35米大尺度>8层>40米注;计算面宽和最大对角线两栏如满足其一,则认定其尺度范围。2、分区原则。‘城市中心区现代商业地块一以大尺度建筑为主,结合中尺度建筑。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步行街区——以小尺度建筑为主。住宅区——以中尺度建筑为主,局部设计小尺度建筑。(3)滨河历史建筑保护石歧河沿岸不同时期的街区和建筑都是城市的历史的组成部分,各类城市建设行为应有利于维持城市发展进程的连续性和多样性,以形成城市历史积淀、培育城市文化传统。在孙文西路一带的中山市历史风貌保护区附近,沿河建筑界面中有一段骑楼形制的建筑立面保存下来(可以进行整体迁移),作为城市历史的片断和记忆,应予以保留并加以利用。周边新建建筑以及老建筑更新改造应维持原有空问形态在高度、尺度等方面的特征,以形成连贯的建筑界面,从而体现中山特有的城市风貌。同时,石岐河沿岸对于超过五十年历史的近现代建筑,也需要进行保护.将东岸中山二桥附近的仓库进行功能置换,保护下来,成为城市这一时代的记忆。6.5.5生活场所图6-18滨水场景透视、来源:‘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景观概念性规划文本'主旨:塑造“场所”是指在地段内的功能布局和实体空间设计中,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保持和延续原有城市肌理和生活方式,为认知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 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中山市中心城区石岐河滨水区城市设计空间和精神空问。实现手段:1.在地段总体布局中,延续城市原有与古城水系相生相依的城市街巷格局和肌理,体现老城区两种轴线格网交叠的印记。2.结合基地现状遗存信息和记忆,创造滨水开敞绿带和系列广场,为市民的滨水活动提供空间。在安栏路以西中恳广场以南的滨水带,就将广场适当延河面伸展,并增加水上步行道、喷泉、雕塑等艺术设置丰富人们的活动空问。3.充分尊重城市原有的功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原有居民的行为模式,主要是居民在出行、用餐、休闲等各种生活内容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或者习惯,设计中对这种“过去的实践经验”应加以保护和延续,是从人文立场上对人的行为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旧厂房等建筑的改造和利用不仅有经济或者文化上的价值,还具有使用者心理上的意义。对于那些曾在河边工作的下岗工人,还可以通过再就业的途径将他们安排到滨河暇区的新的产业中,使他们仍然生活工作在这一地区,作为心理上的一种延续。这种处理已经超过了设计本身的意义。6.6小结本章综合前两章提出的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在中山中心城区石歧河滨水区城市设计中,通过对整体结构、道路交通、开敞空间、建筑实体的控制和设计,以及生活场所的塑造更加深入地完善中山的城市形态。限于只是概念性的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结语目前我国跨河城市发展非常突出。我国拥有七大江河及众多的河流水系,河流沿岸分布着绝大多数城市和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过去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的影响,它们中的很多都局限于河流的一侧,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用地的扩展,很多滨河城市正在或即将跨河发展。跨河地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区域,其城市设计的内容、方法同城市其他地区的设计既有着相同的部分,也有其特殊之处。结合跨河地区的特点,构筑城市设计的层次和各层次的内容、方法,对于指导跨河地区和整个城市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的使用者是人,现代城市设计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和感受出发来研究对环境的改选。亲水是人的天性,因此建立亲密和谐的入水关系是跨河地区城市设计的首要原则,贯彻到实践的每一阶段和层次。跨河地区的设计开发,不仅仅是给城市创造良好的外在景观,更是城市空间形态完整的一部分,需要从更宏观的视野来考虑。努力建构一个跨河地区空间结构的框架,从而使跨河地区的开发改造与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演变联系来,解决原有的开发建设引起的矛盾和问题。80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a.专(译)著:[1]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8-82[2]金俊.理想景观一城市景观空问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8-92[3]顾朝林等编著.概念规划—理论.方法唉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6—78[4]王建国.城市设计(第2版)[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7-76[5]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4—89[6]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34-56[7】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56—76[8]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2-102[9]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5—78[10]邹德慈著.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0-112[11]齐康主编.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4-42[1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98—102[13]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3—18[1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7—78·[15][美]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6-46[16][日]河川治理中心.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7-92[17][日]河川治理中心.护岸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8—82[18][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2—32[19J[中]刘永德,[日]三村翰弘,川西利昌,宇杉和夫著.建筑外环境设计[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68—90[20][西班牙]约瑟夫·马·萨拉.城市元素(第一版)[M3,周荃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47—65[21][西班牙]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景观元素(第一版)[姗,陈静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68—788l 硕+学位论文参考文献[22][日]LandscapeDesign杂志社.日本最新景观设计(第一版)[M],刘云俊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61—72[23][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3—128[24][丹麦]杨·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9—105[25][美]琳达·格鲁特,大卫·王编著.建筑学研究方法[M],王晓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4—35’[26][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问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3-56[27][丹麦]杨·盖尔著.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9—65b.连续出版物:[28]金广君.日本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概述[J].城市规划,1994,12(4):23—26[29]李铮生.浦江两岸滨水绿带的处理[J].时代建筑,1999,21(3):34—37[30]苏功洲,王嘉辘.提升上海城市的环境品质[J].城市规划汇刊,2002,18(3):22-25[313李翔宁.跨水域城市空间形态初探[J].时代建筑,1999,21(3):12—15(3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18(2):25—27[33]周叱,张聪.城市滨水区景观概念规划设计初探[J].建筑学报,2006,30(3):56-58[34]赵燕著.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1,19(3):43—45[35]赵民,熊旭.概念规划与广州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规划,2001,19(3):23-25[36]钱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18(11):31-33[37]杨辰,李京生.城市设计新视角:概念性城市设计探讨[J].城市规划,2003,21(7):61-63[38]王世福,薛颖.城市景观控制的对策[J].新建筑,1999,15(6):13—15[39]王欣,梅洪元.滨水城市天际线浅析[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11(4):22—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