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76267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2
《“1490”是怎样产生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490”是怎样产生的近段时间听了几节课,在一节数学课上出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当时老师在讲解一道应用题,题是这样的:七年级170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如果每个男生平均一天能挖3个坑,每个女生平均一天能种7棵树,正好使每个树坑种上一棵树,则该年级的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当时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分析了解题思路,然后和学生一起设该年级有男生x人,则女生有(170-x)人。列式得:3x=7(170-x),接着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这个方程式,去掉方程右边的括号,当算到7×170时,班里有一个学生大声喊出了1490的答案,然后全班所有同学都跟着喊1490,老师也没有提出异议,就照着写下了下列算式:3
2、x=7(170-x)3x=1490-7x10x=1490x=149此时,我问了一下旁边的老师,7乘以17不等于149吧!紧挨着我的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应该是听到了我说的话,于是就举起了手,老师就让他站起来,他说老师7乘以170应该等于1140.此时,老师处变不惊地说:咱们班这么多同学,只有某某一位同学发现了问题。然后把错误纠正了过来。我不能肯定老师在板书这道题的时候是否发现了这个错误,如果她发现了,那她可能故意不说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同学自己去发现,如果那个男生不举手,老师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如果她没有发现,那我就很佩服老师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但我这里不想站在老师的角度说什么。我只是在
3、思考一个问题:1490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当一个学生脱口说出这个答案后,全班所有同学都异口同声的随身附和,连一个发现错误的都没有。甚至我还发现这种随声附和的现象在这节课上不止一次的出现。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感觉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没有知识传授上的失误,它都是授课教师精心设计的自认为的最好的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他人对这节课的评价与看法只能是他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标准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有没有思维,是主动思维还是被动思维。没有思维的课,设计的再好也是败笔,被动思维的课充其量只是一般的课,只有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的
4、课才是最好的课,最为学生喜欢的课。新课程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认为最合适的解释应该是在课堂上把思维还给学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这里探索奥秘的感觉就是思考的感觉,是思考之后带来的创造性的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之情。如果失去了这种情感,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的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衰竭,甚至枯萎,也只有思考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不可遏制的向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
5、为建造一幢房屋,他说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自己去做。这才是创造性的劳动,也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学生所喜欢的。我们再回到这一节数学课上,在看似热闹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缺乏思考的积极性。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那就不会出现全班同学都跟着一个同学喊出1490这样错误答案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是缺乏思考的课堂,也注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在少年时期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的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了。真的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上所有学生的思维在飞跃,学生在体验创造的快乐。而“1490”的现象
6、永远不要出现。作者简介:王力伟(1975),男(汉族),河南省济源市坡头中心校,中学一级教师。作者资料:姓名:王力伟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坡头中心校单位所在城市:济源市详细通讯地址:河南省济源市坡头中心校收件人:王力伟邮编:454650联系电话:13938172609E-mail:wangliwei75@163.co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