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直线的斜率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

高中数学直线的斜率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

ID:36562864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2

高中数学直线的斜率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中数学直线的斜率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中数学直线的斜率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直线的斜率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苏教版数学2《直线的斜率》说课教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叫赵丽宏,来自江苏省宿迁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的斜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学流程、评价分析等几个方面向各位专家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想。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与以往高中数学课程中的解析几何内容相比,新教材中解析几何的内容突出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了代数关系的几何意义。它的内容是分层次设计的:在必修课程中,主要是直线方程、圆与方程;在选修系列1和系列2中主要是圆锥曲线与方程。“2.1直线与

2、方程”是苏教版数学必修2的第二章的内容,是解析几何的开篇之作。而“2.1.1直线的斜率”是这一章的第一节,是用斜率与倾斜角来刻画直线方向的。它学习的内容是基础的,学习方法是重要的,是为今后学习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奠定基础,起到了启下的作用。2、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明确直线的斜率的概念,熟练掌握已知两点坐标求这两点所在直线的斜率公式。(2)使学生清楚直线的方向的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考虑和解决问题。二、目标分

3、析遵循新课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认知目标:(1)理解直线的斜率,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使学生初步感受直线的方向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体会到要研究直线的方向的变化规律,只要研究直线的斜率的变化规律。2.能力目标:使学生清楚直线的方向的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考虑和解决问题。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热情和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善于探索的精神,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4.德育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

4、种经历和体验。(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美感与严谨治学的生活态度三、教法学法3用心爱心专心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启发和探究式教学法。以启发为主,引导学生学会观测目标,点拨生活中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本质,并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学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观测生活中的楼梯的坡度来探究坡度的大小与数学中的斜率的关系,从而领悟斜率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推理——应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的知识。观察、类比、联想、猜测、验证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巩固了刚建

5、构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在坐标系中能画出直线的图形,而通过本节课学习则要求学生能用斜率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即用代数的方法研究直线的倾斜程度,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五、教学流程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基于这一理论,我把这

6、一节课的教学程序分成四个环节来进行,下面我向各位专家作详细说明:1.创设情境:通过画出三条共点直线y=x+1、y=2x+1、y=-x+1引导学生得出确定直线的要素是点和直线的方向,即直线的倾斜程度,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从生活实例大桥、水滑梯、楼梯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类比得出。通过与P、Q两点的位置无关来说明用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是合理的。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区出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课题的过程也显得比较自然,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2.建构数学

7、:从以上的分析中引导学生得出已知两点P(x1,y1)、Q(x2,y2)如果x1x2,那么直线PQ的斜率为K==(x1x2)。同时提醒学生注意:(1)斜率与直线上两点的位置和顺序无关(2)斜率是一个定值(3)前提是x1x2。当x1=x2时,直线垂直于x轴,斜率不存在。(4)如果y1=y2,那么直线PQ的斜率为0,直线平行于X轴,或与X轴重合。3.数学运用通过对例1的分析与讲解,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使学生掌握直线斜率的符号与直线方向的对应关系。再通过变题1进一步强调只有当x1x2才可以

8、利用斜率公式。3用心爱心专心例2是画图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斜率的几何意义。例2的第4小题通过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直线上的另外两个点B(6,0)、C(0,4)从而进一步设问A(3,2)与B、C三点共线吗?引导学生利用确定直线的要素得出由KAB=KAC可推导出A、B、C三点共线,从而得出斜率可用来判断三点共线。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最后通过两个练习对三点共线问题加以巩固。4、回顾反思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