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

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

ID:36553829

大小:5.95 MB

页数:66页

时间:2019-05-12

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_第1页
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_第2页
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_第3页
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_第4页
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太湖底泥沉积物中菌群落数量和种类分布及藻菌关系研究资助项目: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生物功能群在太湖蓝藻优势维持中的作用’’姓名:朱薇薇导师:安树青教授周长芳副教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2011年5月ThespatialdistributionofquantityandtaxonofmicrobesintheLakeTaihu'SsedimentandtheinteractionbetweenalgaesandothermicrobesPOSTGRADUATE:WeiweiZhuADVISOR:Prof.ShuqingAnAss.ProfChangfangZhouScho

2、olofLifeScience,NanjingUniversityMay,20112008级硕士生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塞挝盍塾撞周益苤割塾撞摘要太湖,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已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太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严重威胁着水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浮游藻类和其他种类微生物共同参与水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再生和物质循环,底泥沉积物既能成为污染物的汇,又能成为污染物地源。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底泥微生物对促进湖底有机物

3、分解、减少有机物积累、保持良好的水质有重要作用。研究藻菌之间的关系对调控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藻菌间相互抑制作用,寻找抑制藻类水华的新途径当前研究的热点。为此,论文首先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太湖底泥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分离筛选出具有明显溶藻作用的溶藻微生物;进一步研究其溶藻作用方式和测试其溶藻能力。具体方法与结果如下:本实验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研究太湖底泥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底泥沉积物分离出的菌株的类别和数量计数,将10个取样点划分为A、13、C、D、E五个大区域,分别太湖北部、太湖西部沿岸、湖心区、太湖南部、太湖东部沿岸

4、。实验结果表明,细菌含量最大的点出现在2号点,每克底泥中数目为9.20X107,最少的点出现在7号点,细菌的数目为1.00×102;细菌种类最多点出现在5号点,数目为6。平均来看,细菌种类和数量A、B>E>C、D区的细菌种类较少,含量也较少。影响细菌分布的生态因子主要是蓝藻的分布和营养元素。放线菌含量最大的点出现在8号点,每克底泥中数量为3.40×106,含量最少的点出现在2号点,数目为3.42×103,放线菌种类最多点出现在9号点,分离出7种放线菌,种类最少的点出现在4和6号点,都分离出4种放线菌。平均来看,C、E区放线菌含量最大,种类最为丰富,A、B、C、D区的放线

5、菌种类较少,含量也较少。限制放线菌分布的生态因子主要是溶解氧。真菌数量最大的点出现在D区7号点,每克底泥中数目为4.75×106,数量最少的点出现在太湖西部B区5号点,数目为1.92×103;真菌种类最多的点是7号点,共分离出10种真菌,种类最少的点是太湖西部3号点,只分离出2种真菌。总体来说,太湖东部和南部D区、E区种类和数量较多,C区其次。而太湖北湖和西部A区、B区种类和数量较少。影响真菌分布的生态因子主要是底泥有机质含量和溶解氧。采用利用液体感染筛选方法,建立了溶藻微生物的初步筛选体系,实验设有1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实验组:按照预实验所得的稀释比例,将微生物原液

6、与初始OD665值为铜绿微囊藻培养液共同培养7天,每天测量其OD665,第七天镜检;用等量蒸馏水和微生物培养基代替微生物原液与铜绿微囊藻共同培养,其余操作相同。7天后分析藻菌关系。从底泥沉积物中分离出两株具有明显溶藻作用的微生物M20、M34。为确定溶藻细菌M20和M34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分别采用高温灭菌(121℃)、0.221.tm滤膜过滤等方式对菌液进行处理,通过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了其溶藻的作用方式。检测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对溶藻过程中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细胞,初步探讨菌株M20、M34对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理。实验组1:对间

7、接作用的微生物通过0.229m滤膜过滤,去除微生物菌体,:将滤液感染对数期铜绿微囊藻培养液;实验组2:对间接作用的微生物通过0.229m滤膜过滤,去除微生物菌体,高温121℃蒸汽高压灭菌30min后,将滤液感染对数期铜绿微囊藻培养液;实验组3:不去除微生物菌体,高温121℃蒸汽高压灭菌30min后,将滤液感染对数期铜绿微囊藻培养液;对照组:感染原液代替滤液作为实验对照组。分析是否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分泌的代谢产物对藻类具有抑制生长作用。初步判断M20通过藻菌之间的竞争作用实现溶藻作用,M34通过分泌高温下不变性的某种次级代谢产物而实现溶藻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