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

ID:365377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7-28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_第1页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_第2页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_第3页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_第4页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3年第3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03 第22卷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GeneralNo.85(总85期)(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22  收稿日期:2003-05-07作者简介:孟彩云(1955—),女,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德育教研部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时期高校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孟彩云(河南大学德育教研部,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我国高校德育长期徘徊在低效状态,原因有三,一是德育目标过高,二是德育手段单一,三是德育过程简单化。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

2、和学生主体性两个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表达信息丰富的特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撞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迅捷性、互动性特点,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教育者应迅速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关键词:德育;实效性;主导性;主体性;现代教育技术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920(2003)03-0042-05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学生是公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一

3、、对以往德育实践的反思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几乎没有人不重视它,但为什么长期徘徊在低效的、令人不够满意的状态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德育目标过高,不顾受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需要,要求学生都成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新人。德育中的模式化和“一刀切”,无法有效地为全体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因此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认为教师讲课“假”、“大”、“空”,是“唱高调”。同时,这种急功近利,企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做法,又使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阶段性目标,以至

4、于德育的阶段目标缺乏一种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基础性的支撑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达成。二是德育手段单一,基本上是“我说你听”,教师由外而内向学生“灌输”理论。“灌输”一直是德育最常用的做法。它提出的理论依据源于列宁的一个观点: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如果对这个观点作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的话,它不是“填鸭式”、强制性的硬灌,它应该含有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理论学习的意思。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证明了“灌输”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但在使用“灌输”时,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它变成了强制的、封闭的、单一的做法。同时,我

5、们还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人们一直生活在相对保守的世界里,发展比较缓慢,信息传播的媒体较少,一定程度上人们还能接受“灌输”。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等,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整个社会处于急速嬗变的状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在同一变革社会,几乎同时面对社会展现的新变化。此时,只强调“灌输”,就成了僵化的教育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是德育过程简单化,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把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意画上等号。忽略了外在需求向学生

6、个体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教育“外烁”的成果,忽视了实践的巨大·24·作用。其实,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必然地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言而不行”,“知而不信”现象的存在就是证明。因此,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道德行为的践履,使认识、体验、践行相结合。二、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作用推进学校德育的整体改革,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最基本的应该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两个作用。一是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前所述,否认“灌输”理

7、论的强制性,并不是否认教育者的作用,而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首先,“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对德育成效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只有先接受教育者,然后才接受他们所传授的内容。教育者本身就是道德行为的示范者,劳动模范或者是德育内容的研究专家,这些身份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德育的信任度。其次,教育者对自己讲的德育内容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充满激情,这些因素会直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