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

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

ID:36535709

大小:62.1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1

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_第1页
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_第2页
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_第3页
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_第4页
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泌乳素血清中巨泌乳素成分的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泌乳素(PRL)增高血清中巨泌乳素(M-PRL)的成分对高PRL血症诊断的影响。方法对100例高PRL血症患者(实验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使用聚乙烯二醇(PEG)沉淀法及罗氏2010分析仪联合检测血清中的M-PRL含量。结果实验组含M-PRL的比例为2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把实验组根据有无溢乳、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分为两组,无症状组含M-PRL的比例为30%,明显高于有症状组(P<0.05)。实验组M-PRL血清经PEG处理前后PRL含量比较差异有高度

2、显著性(P<0.01),单体PRL血清经PEG处理前后PRL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有必要对高PRL血清患者进行PEG沉淀法筛查其中M-PRL的含量以排除其干扰。【关键词】高催乳素血症;催乳素;巨催乳素;聚乙烯二醇类  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升高可伴有溢乳、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实验室常用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不能特异性地检测到有活性的单体PRL,结果常受到无活性的巨PRL(M-PRL)的干扰。笔者使用聚乙烯二醇(PEG)沉淀法筛查高PRL血清中M-PRL的含量,以回收率≤40%判断为存在M-PRL[1],

3、并对其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5  1.1标本来源采集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门诊高PRL血症患者100例为实验组,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将其中有溢乳、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的40例设为实验A组,无上述症状的60例设为实验B组。正常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集早晨空腹血样为标本。  1.2仪器和试剂①全自动电化学发光罗氏2010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定标液、质控品、PRL试剂盒);②250g/LPEG6000溶液。  1.3方法每份血清与罗氏2010通用稀释液以1∶1混匀后在罗氏2010分析仪上检测PRL值。同时另取

4、每份血清与250g/LPEG以1∶1混匀10min,4000r/min离心5min,然后取上清再检测PRL值。以后者测定值占前者测定值的百分比为回收率。  1.4统计学处理两样本阳性率差别采用χ2检验,两组数据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经PEG处理后含M-PRL的比例比较见表1。5  表1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经PEG处理后含M-PRL的比例比较(略)  χ2=18.94,P<0.01  2.2实验A组与实验B组血清经PEG处理后含M-PRL的比例比较见表2。  2.3实验组M-PRL血清和单

5、体PRL血清经PEG处理前后PRL含量比较见表3。  3讨论  高PRL血症是由于垂体前叶产PRL的细胞异常分泌造成的各种病理生理情况。PRL在人血清中有三种形式[2]:①有生物和免疫活性的23KD的PRL单体;②缺乏生物活性约50~60KD的PRL二倍体;③无或不发挥任何生物活性150~170KD的PRL四倍体,亦即M-PRL。M-PRL是PRL与其IgG型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因其分子量大而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无法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但其能被免疫分析系统视作PRL检测,从而造成PRL浓度假性增高,干扰了高PRL

6、血症的诊断,引起误诊。因此必须对高PRL血清进行PEG沉淀法筛查其中M-PRL的含量,以排除M-PRL成分的干扰。  表25实验A组与实验B组血清经PEG处理后含M-PRL的比例比较(略)  χ2=5.60,P<0.05  表3实验组M-PRL血清和单体PRL血清经PEG处理前后PRL含量比较(略)  本试验表明实验组含M-PRL的比例为2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证明高PRL血清中是含有一定比例的M-PRL。把实验组根据有无溢乳、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分为两组,无症状组含M-PRL的比例为30%,明显高于有症

7、状组(P<0.05),证明了M-PRL能造成PRL浓度假性增高,干扰了高PRL血症的诊断。实验组M-PRL血清经PEG处理前后PRL含量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单体PRL血清经PEG处理前后PRL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证明了对高PRL血清患者进行PEG沉淀法筛查其中M-PRL的含量以排除其干扰的必要性。【参考文献】  [1]GeorgeN.Koukoulis.Macroprolactinemia:anunnoticeablefactor[J].Hormones,2003,2(2):9

8、1-92.  [2]AmadoriP,DilberisC,MarcollaA,etal.5Macroprolactinemia:predictabilityonclinicalbasisanddetect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