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ID:36532066

大小:3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1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_第1页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_第2页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_第3页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_第4页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摘要】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革蓝阴性杆菌中质粒介导的AmpC酶引起的耐药,因其耐药范围扩大、耐药性由质粒转移、发生率快速增长及新基因型的不断发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大多数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是非诱导表达,其耐药基因在质粒与染色体间及质粒间转移可能是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多种途径实现。【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质粒耐药性细菌  革蓝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已成为当今全球临床抗感

2、染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耐药菌株产β-内酰胺酶是革蓝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而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AmpC酶不仅由染色体介导,也可由质粒介导,且质粒介导者因具其有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强的耐药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质粒介导AmpC酶(简称pAmpC酶)的生物学特点、命名原则、基因同源性,遗传特征、菌株的耐药谱以及质粒介导AmpC酶的检测方法。  1pAmpC酶的生物学特点11  AmpC酶是指由革蓝阴性杆菌产生的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丝氨酸”

3、头孢菌素酶,属Bush-J-M1群,按Ambler分子结构分类为C类的头孢菌素酶,其优先选择的底物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不同的是对头霉烯类抗生素(如头孢西丁)高水平耐药,并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AmpC酶可分为诱导型、结构型和质粒介导型[1]。自1988年首次发现质粒介导的AmpC酶—MIR-1以来,迄今报道的质粒已有30余种[2]。pAmpC酶最常见于一些天然缺乏染色体ampC酶结构基因或调节基因的细菌,如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沙门菌属以及某些志贺菌属等。染色体ampC基

4、因的典型表达为诱导表达,由amp操纵子控制,即结构基因ampC的表达同时受到4种调节基因ampR、ampD、ampE和ampG的调控。与染色体ampC酶不同,pAmpC酶是非诱导表达的。因为其ampC编码基因上游未发现有调节基因ampR的同源序列,所以绝大多数质粒介导的AmpC酶都是呈持续高水平表达状态[3]。但个别细菌的pAmpC酶有可诱导性[4~7]。  2pAmpC酶的命名原则[8]11  根据已发现的酶的名称进行归类,其命名规则有:(1)根据酶对某种抗生素命名:CMY酶是根据该酶对头霉素类抗生素(cepham

5、ycins)有较强的水解作用得名。FOX酶是根据该酶对头孢西丁(cefoxitin)得名。MOX和LAT的命名也是如此,分别取拉氨头孢moxalactam和latalactam的缩写;(2)根据酶的发现地点命名:MIR是取了分离产该酶肺炎克雷伯菌的Miriam医院的前3个字母,DHA同样是发现地沙特阿拉伯Dhahran医院的前3个字母;(3)根据酶的类型命名:ACT是AmpCtype的缩写,ACC是由AmberClassC3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4)根据分离产酶菌株的患者姓名命名。BIL是根据感染产该酶的大肠埃希

6、菌的患者姓名(Bila1)的前3个字母命名。  3pAmpC酶基因的同源性  对pAmpC酶基因DNA序列及pAmpC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与各种菌株来源的染色体介导的ampC基因及表达产物AmpC酶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可将pAmpC酶分为6群[9]:(1)弗氏柠檬酸杆菌群包括LAT型、部分CMY型、BIL-1和CFE-1;(2)肠杆菌属群包括MIR-1型和ACT-1型,两者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是91.4%;(3)摩根摩氏菌群包括DHA-1和DHA-2,可诱导型。DHA-2是DHA-1发生点突变而来,与摩根摩氏菌am

7、pC基因的同源性为99%[10];(4)蜂房哈夫尼亚菌群ACC-1型最初是1997在德国的Kiel,从肺炎克雷伯菌可转移的质粒上分离到,与其他型AmpC酶耐药表型不同的是对头霉素的低MICs[11];(5)气单胞菌属群有FOX型,在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传播。有6个亚型(FOX-1,2,3,4,5,6),各亚型间有>96%的同源性,其中FOX-1型是个可1种基因编码2种分子变异体的AmpC型β11-内酰胺酶;(6)其他群:有MOX型和部分CMY型。MOX型目前有MOX-1和MOX-2两个亚型,克拉维酸和氯唑西林

8、可完全抑制MOX一1型酶活性,而MOX-2的特点是对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头孢西丁和头孢替坦有异常高水平的水解活性,测序显示与MOX-1的同源性为92.9%[12]。  4pAmpC酶的遗传特征  质粒上ampC基因大小在7~180kb,一些质粒不能自行传递,但可以通过转化和移动传递。质粒介导的AmpC酶具有AmpC酶典型生化特性和抗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