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26820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1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医生当前,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认为人格、个性是比智慧、能力更为重要的因素,心理教育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完善,是五育的结合点,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基础。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正常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的发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寻求多种心理辅导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师作为班级体的建设者,是思想工作的先导者,他们直接与学生交流思想,最能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这么说,教师是发现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位“医生”。因而,教师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他们可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
2、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使心理辅导达到最佳效果。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人格特点、行为表现都有差异,都存在各方面表现出好、中、差的区别,仅仅是其差异和区别的程度、多少不同而已。一般呈橄榄形状态,即好与差的占少数,中间状态占多数。教师要使班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班风、学风,要使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和进步,需要积极、耐心、细致地进行班级个别心理辅导,这种个别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为对优等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后进生三类。从教育的平等性来说,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教育的机会,享有同等接受心理辅导的权利,教师不能因个人的喜好而对任何
3、学生有所偏颇。从学生的发展观来说,每个学生都处于成长发展期,在每具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与发展,好、中、差是相对的,是变化的、是可以转换的,教师要让学生朝着他的“最近发展区”去实现他的前进。从教育的人才观来说,每个学生都可能成长优秀的人才(某个突出的人才,不一定要全才),往主任可能从人的知识和能力有大小,但人格能健全这一点来重视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从学生的评价来说,学习成绩优秀的可能是耐挫力方面的差生,学习进步缓慢的可能在仔细,忍耐方面表现优秀,一些不太听老师话的后进后,又可能在组织能力、活动能力显得非同一般。教师要通过对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解析,了解情况,摸清底细
4、,掌握某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建立相互信任和情感交融的基础上,选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来进行对不同类的学生进行不同类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辅导,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在展开心理辅导中,可利用黑板报、小报、标语等宣传工具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在黑板报的一角写上一些短小的心理术语“退一步,海阔天空”“换一个角度想,快乐自然来”等,也可让学生每周办一期心理咨询小报,让学生传阅。这些点点滴滴心理健康知识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指引着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道路一.对优等生的辅导;优等生是班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大多
5、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突出。在班级中属“领导阶层”是学生中的骨干,老师的得力助手,深受老师和家长宠爱而有一种“洋洋自得”的优越感。“优越感”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虚荣心。他们有的往往会认为“成功”是自己聪明和努力的结果。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升高他们越会对老师的关心和培育不以为然,对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不屑一顾,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越加掩饰。“阳春白雪”容易产生曲高和寡,处世冷漠。由于优等生在班级中占据“领导岗位”,对同学多发号施令,就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很会出现“高处不胜寒”的处境,尤其是初、高中阶段一些优等生往往对班集体工作不愿关注,对周围的人事不感兴趣,越来越使
6、自己束缚在一个无形的“茧”之中。“偏爱”要得法。教师偏爱优等生是正常的,但偏爱要得法。尤其是既看到他的优点,更要看到他的缺点,要严格要求,不迁就缺点,说:“响鼓仍要重锤敲。”在偏爱中偏重对他心理的疏导,正确对待成绩和荣誉,正确摆正自己的益,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重视“集体主义”教育。通过集体主义教育,进一步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优等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鼓励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增强实践活动。优等生往往埋头于书本中多,参加和种实践活动少。教师积极地创设各种机会和
7、条件,要从“逼迫”到逐步“自觉自愿”地使优等生多参加各种课内外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使他们正确认识“读书”与“实践”的辨证关系。活动能强健体魄,调适情绪;能运用知识,拓宽知识;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能不断创新,增长才干;能了解社会,开阔视野,能全面发展,“优”者更优。给一点“挫折”。“昭昭者易折”,因此要多给优等生一点“挫折”,逐步加强他们对挫折的承受的免疫力。也就是说,要多给优等生创设运用心理防御的机制,让他们有一种遭受挫折时的合理的“理由”和“借口”,解决挫折中的“尴尬”。要多让优等生面临一些挫折,遭受一些挫折,让在小挫折中获得正确对待,正
8、确应付,正确调整,从而逐步增强承受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