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20067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1
《《猫》主旨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猫》——人性缺陷的镜子郑振铎《猫》主旨探微郭银梁王荣《猫》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文章讲述了日常生活中“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郑振铎笔下的三只小猫极富个性。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血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写出小猫萌萌哒,憨态可掬的特点。更透露出我的喜爱之情。第二只猫,“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嗮太阳。”写出小猫无尽的活泼。第三只猫,“但大
2、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喜欢游玩,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写出小猫忧郁的特点。但就是这样,“我”喜欢与不喜欢的三只小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特别是第三只小猫被“我”冤枉的棍棒打伤致死,“我”为此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顺着“我”这样的反思,文章的主题似乎可以归纳为: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至此,文本的解读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了。但当我们反复阅读文本,竟发现文本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淙淙思想的泉水。猫,这种小动物在作者笔下竟成为折射人性缺陷的镜子。一、人性的缺陷之一——“以我为中心”文
3、章写“我”三次养猫。三次养猫过程写得一次比一次详尽。作者通过三只猫的对比来表现对人性缺陷的反思。我对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态度截然相反。前面两只猫可以让“我坐在藤椅上消耗一两个小时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第二只小猫居然可以捉鼠,可以免遭“吱吱声”的侵扰。我只是把前两只猫当作消磨时光、寻求欢乐、“养眼“的东西,甚至把第二只猫当作捕鼠的工具,带有功利性。但第三只小猫外表消瘦,不好看,又不活泼,不能使我感受鲜活的生命与快乐。在我看来,它是一只难看的,若有若无的动物。我对第一只猫和第三只猫的忧郁的态度也迥乎不同。当第一只猫消瘦,不肯吃东
4、西,带有忧郁性,我们替它忧郁。而第三只猫的忧郁在我看来,它是天生的,它是若有如无的。同样的忧郁,不同的态度。似乎为猫的忧郁的解释贴上了情感的“标签”。第一只猫的忧郁,值得怜悯,是念及它曾经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三只猫的忧郁是天生的,与“我”无关,它显得多余。我对第三只小猫的态度,前后也有较大的反差。第三只小猫的毛被烧脱好几块,在“我”看来,与己无关,“更觉得难看”,毫无怜悯之心。当“我”得知第三只猫被“我”的冤棒所伤致死,才感到与自己有直接关系,是自己造成的后果,才感到难过,伤痛,愧疚。同样都是猫,但作者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呢?从文
5、章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缺陷——以我为中心。可以说,“我们一家人”自私地把猫当成了一种取乐的玩物,并没有把它当成一种鲜活的生命去尊重。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第一只猫不知怎样忽然消瘦,也不肯吃东西时,假如能引起“我”的重视,给它找个医生看看,这只小猫也不至于死亡。当第二只猫时常跑出去,有被人抱去的危险时,假如“我”能采取措施,小猫有可能不会丢失。当第三只猫被怀疑吃了芙蓉鸟时,假如“我”能理智地调查,想想它是一条生命时,第三只猫也不会有悲惨的结局。唉!这种假设是徒劳的。“我”只是想从猫身上寻求欢乐,消磨时光,抒发自己的喜怒的情感。根本不
6、会想到为猫做点什么,根本没有作为主人的责任心。总之,喜欢与不喜欢的背后缺失的是爱心。这才是套在“我”身上的魔咒。这个魔咒是无形的,没有良知的人是看不见的。“以我为中心”左右着我对猫的态度。“以我为中心”透露出人性自私自利的缺陷。二、人性缺陷之二——无端猜疑,缺乏信任和理解。当妻子买来的一只芙蓉鸟被什么东西吃之后,妻子无端指责张婶没有看管好猫,夫妻俩只是根据猫时常对鸟凝望着,妄下断语是第三只猫所为。才有了寻猫报仇的一幕。事实上并非这只猫所害,而是一只黑猫。显然,他们缺乏对张婶的信任,更别说对猫的好奇心的理解。可见,多疑是人性的又一个缺陷。
7、三、人性缺陷之三——残忍,虚情假意,逃避。当我猜想芙蓉鸟时被第三只猫所害,用一根木棒惩戒了猫,甚至“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显现出人性的残暴。当我得知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只是难过,并没有去找回这只猫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直到”我“发现这只猫死在邻家屋脊上时,仅仅比先前难过多了一点。揭示出人性的虚情假意。”我家永不养猫。“更显现出人性的逃避,不敢正视。这是人性的又一缺陷。文中的猫俨然是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出人性缺陷的镜子。照出了“以我为中心”的自私;也照出人性的无端猜疑,缺乏信任和理解;更照出人性的残暴,虚情假意,逃避。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目
8、的在于反思自己人性中的缺陷,当然,也是反思人类共有的人性缺陷。这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光辉人性的体现。2015年7月14日后记:有一年我去参加全市的优质课评选,连续听了6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