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17239
大小:554.50 KB
页数:89页
时间:2019-05-1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单元目标全册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新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及各单元目标第一单元人生感悟单元目标1、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3、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4、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5、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教学、重点1、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3、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难点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教学准
2、备图片、相关声像材料、课件课时安排1、文言文两则2课时2、匆匆2课时3、桃花心木2课时4、顶碗少年1课时5、手指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一2课时回顾?拓展一1课时1、文言文两则学奕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课文。 2、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并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篇《学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二、初读课文:89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新老师,他能帮我们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拿出录音机)。请大家手捧课本,身子坐端正,认真听录音,两分钟后,我们比
3、一比谁也能成为小老师。1.生认真听录音。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3.指名轮读课文(如有问题停下来,指名纠错。)4.师板书易错字。5.生齐读易错字。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三、出示自学指导:师:请同学们逐字逐句地看书,利用工具书或者结合课下注释练习译讲。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译讲得好!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2.同桌讨论刚才不理解的地方。3.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同桌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指名解疑(如果都回
4、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原因并板书答案)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巩固刚才学的知识,两分钟后来迎接老师的检测。四、比赛译讲:题解:弈:围棋,下围棋。学奕:学下围棋。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即使在听,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拿弓箭去射它。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4、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句)(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
5、,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5、提出自己尚不理解的词、句质疑或帮助别人解答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中几个“之”的理解问题。原则上让学生自己对照注释来理解,不宜超前讲古汉语知识。如:“惟弈秋之为听”是宾语前置句,“之”是代词,此处起提宾的作用,“为”相当于助动词,理解时可调整语序为“惟听弈秋”。这些只要老师心中有数即可,不必过多纠缠。五、检测:89 联系课文,说说句子的意思:(考考你──灯片) ⑴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这两个人学下棋。 ⑵思援弓缴而射之。──想引弓搭箭射下那只天鹅。 ⑶为是其智弗若与?──(能够)说这(
6、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六、拓展:(讨论释疑)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一个一个问题出现、解答) 1、弈秋是全国一流的棋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的两个学生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高徒”,成为一流的棋手?为什么? 我明白:(齐读)前一个人最有可能成为“高徒”,成为一流的棋手。因为他既有好的学习条件(有弈秋这样的名师指导),又有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 2、后一个人和前一个人同是一个老师教,同时开始学习,却“弗若之矣”,原因是什么? 我明白:(齐读)后一个人学习的时候总是三心二意,所以尽管同是名师指点、同时开始学习,成绩却远远比不上前一个人。 3、读了《学弈》这篇课
7、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明白:(齐读)两个人虽然同为名师指导、同时开始学棋,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七、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明白了全文所蕴含的道理,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2.试背。3.指名背诵。(2—3人)4.师生一起背。(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