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ID:36476252

大小:460.4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1

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_第1页
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_第2页
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_第3页
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_第4页
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5期情报杂志Vol.29No.52010年5月JOURNALOFINTELLIGENCEMay2010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理论研究综述AbsorptiveCapacityTheoryofForeignStudies:AReview林枫徐金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58)摘要吸收能力与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应用密切相关,吸收能力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日益关注的主题之一。简述了吸收能力的内涵,对吸收能力的测度、过程模型、前因变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国外企业吸收能力知识动态能力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符A文章编号1002-1965(201

2、0)05-0075-06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正在发生(by-product),依赖于组织成员的个体吸收能力。在改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正日益集中于企业内部此基础上,Cohen&Levinthal(1990)提出两个重要的[1]特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知识资源,问题值得考虑:一是吸收能力的分析层面;二是组织因知识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获取和保持竞素对吸收能力的影响。这两个问题激发了一些学者对争优势的动力驱使企业需要不断的调整、更新和创造吸收能力内涵的进一步研究。[4]新的知识。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作为企业

3、知Lane&Lubatkin(1998)从组织间层面探讨了吸识基础观的一个分支,被用来分析企业如何获取和保收能力(相对吸收能力),他们从“学生企业”和“老师企持竞争优势的知识创造和应用,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业”这种学习合作方的双边关系来定义吸收能力,认为[2]热点问题之一。“学生企业”识别、消化和应用新知识是来自于“老师企基于国外吸收能力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对业”的,并会因为“老师”的不同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差吸收能力的内涵、测度、过程模型、前因变量等主要研异,如“学生企业”和“老师企业”之间具有相似性的知究问题做了较系统的梳理,以期明晰吸收能力理论的识内容或认知结构

4、,就会增加“学生企业”的知识吸收[5]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吸收能力理论的进一步研和消化。同时,Dyer&Singh(1998)也指出,企业识究趋势进行了探讨。别、消化和应用另一个企业知识的能力是基于社会交互作用、合作方的合作过程及企业间所建立的关系。1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内涵[6]Zahra&George(2002)基于Cohen&Levinthal概念的清晰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现有吸收能(1990)的定义,从动态能力的视角将其定义为企业获力理论研究的文献,最突出的问题是对这个概念的具取、消化、转化和应用知识以产生组织动态能力的惯例[2]体化(reification)

5、处理,即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来满和流程。他们指出,企业所评价的有价值外部知识经足自身研究的需要,达到想要实现的研究目的。因而,过获取后,并不能保证企业有能力应用这种知识,这一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分析层面或假定点是Cohen&Levinthal(1990)吸收能力定义中所没有下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从而产生一些有差异但本质虑及的。就此他们把吸收能力区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一致的概念表述。吸收能力,潜在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可以获取和消化进最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吸收能力定义,是Cohen&入组织的外部知识,使得所评价的外部有价值的知识[3]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的。他

6、们将其定义为企业在获取后能得以消化,由获取和消化构成潜在的吸收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能力;而现实的吸收能力是转化和应用所消化知识的指出,吸收能力是先前创新活动和问题解决的副产品能力。收稿日期:2009-10-22修回日期:2009-12-19作者简介:林枫(197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知识管理;徐金发(194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发展、战略管理。·76·情报杂志第29卷[2][3,10,11][10,12]Laneetal.(2006)认为,Zahra&George发强度)、专利、研发部门从事基础研究

7、的[6][13](2002)从效率的角度考虑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人数等作为吸收能力的替代。但这种替代方法有性,但会使企业更多的关注目前知识的应用,而忽视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把吸收能力作为一种静态资源而吸收能力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铺垫性作用,是一种短期不是过程或能力,忽视了过程性、动态性;研发强度仅的考虑。此外,把吸收能力作为有效的知识应用的导仅测量了能力创造的投入,但在能力的变化上它能表管(pipeline)而不是一种探索性(exploratory)的学习途明的就很少。可见,使用静态的方法来测量动态的构径,也没有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的知识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