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七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提纲(一)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班别____姓名_______座号___(一)知识要点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1、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为另一个角两边的,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2、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3、垂线段: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5、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6、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
2、和为。7、垂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简单说成:。8、平行线: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9、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0、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1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1、相等,两直线平行1、两直线平行,相等2、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相等
3、互补,两直线平行3、两直线平行,互补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
3、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1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叫做命题。命题由和两部份组成。13、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方向,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14、平移的性质(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1......形的形状和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二)考点1、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例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2.则∠1的对顶角是__,∠4的邻补角是____∠2的补角是______.
4、
2、对顶角的性质例2.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是∠DOB的平分线,若∠AOC=76°,则∠EOB=_______.3、垂线的概念与性质例3.如图,OA⊥OB,OC⊥OD.若∠AOD=144°,则∠BOC=______.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例4.如图,下列判断:①∠A与∠1是同位角;②∠A与∠B是同旁内角;③∠4与∠1是内错角;④∠1与∠3是同位角.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平行线的概念、性质与判定例5.如图,如果∠3=∠7,
5、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________,那么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如果∠2+∠5=______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AB4132E2AB8576CD图4C1D例6、如图,AB∥CD,∠BAC的平分线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E,则∠AEC的度数是.例7.如图,已知直线AB∥CD,∠1=50°,则∠2=.2......例8.如图,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1=∠2,∴AD∥BC(B)∵∠3=
6、∠4,∴AB∥CD(C)∵∠3=∠5,∴AB∥DC(D)∵∠3=∠5,∴AD∥BC6、命题、定理例9.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___________.例10.命题“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例11.下列语句:①三条直线只有两个交点,则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截,同旁内角相等,那么这两条平行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A.①、②是正确的命题B.②、③是正确命题C
7、.①、③是正确命题D.以上结论皆错
7、平移例12.图形经过平移后,_______图形的位置,__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___图形的大小.(填“改变”或“不改变”)例13.把鱼往左平移8cm.(假设每小格是1cm2)8、综合运用例14.如图(18),AB⊥BD,CD⊥MN,垂足分别是B、D点,∠FDC=∠EBA.(1)判断CD与AB的位置关系;(2)BE与DE平行吗?为什么?EAC
FMND
B3......例15.如图(19),∠1+∠2=180°,∠DAE=∠BCF,DA平分∠BDF.(1)AE与FC
8、会平行吗?说明理由.(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3)BC平分∠DBE吗?为什么.FAD2B1C
E例16:如图,已知AB∥CD,分别探究下面四个图形中∠APC和∠PAB、∠PCD的关系,并从所得的四个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证明所探究的结论的正确性。ABABAB
PPCABPDCDCDCDP结论⑴⑵⑶⑷选择结论,说明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