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19959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0
《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状况和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局的、综合的事业,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合力,新农村建设的每一具体目标都会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而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南安市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了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关键词:南安人力资源优化新农村建设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央文件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
2、字进行了表述,同时强调新农村建设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包括了我们对新农村未来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诸方面的价值追求,这无疑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最好概括。那么,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南安市是闽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其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对该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1.1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巨大,但整体素质较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潜在人力资源丰富。2008年末我国总
3、人口13.28亿人,其中农村人口7.22亿人,占总人口的54%。农村劳动力资源量5.31亿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3.49亿人。但是《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指出,2006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仍有8699.2万人,其中75%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人口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统计显示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占82.2%;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很低,仅占11%;尚有6.8%的文盲[1]。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1.2农村人力资源
4、结构比例严重失调6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数高达1.6亿,而且还在以每年600万的速度递增,因此出现了人力资源大量闲置的现象。而另一方面,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极为缺乏。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低是客观存在,但本就为数很少的农业科技人员许多也用非所学,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2南安农村发展现状2.1南安市整体概况南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中心区域,晋江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4°34′-25°18′,东经118°08′-118°36′,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全市面积2036平方公里,人口148万余人,主要为汉
5、族,少数民族有畲、满、回族等,通用闽南话。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00多万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新兴城市[2]。南安市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评比中荣获49位;在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比中获得2009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46位;2009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33位;2009年度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位居福建省第三位;商标注册位居全国第九位;入选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和中国改革理事会评为“2009年中国改革十佳(县)市”称号。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逐月回升的良好态势,主要指标位居泉州市各县市区平均水
6、平以上。2009年,南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75亿元,同比增长5.8%,增幅较上年提升了5.5个百分点,其中,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牧业为增长的亮点,增速分别为55.7%、9.6%和5.5%。增速较上年分别提升了17.1、8.3、0.4个百分点。2.2南安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状况南安市有农村劳动力61.28万人。已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36.9万人,农村登记富余劳动力大约5.6万人。其中每年新增农村劳
7、动力即:“两后生”(指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读书的人员)估计在3000—5000人之间。在该6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主要集中在两大类的人群中,一类是“两后生”,据测算,每年直接流入社会的人数大约有3千多名。另一类主要是35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中青年男性村民,到外地打工或者经商。目前,南安市建成了市就业培训中心等12个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培训的同时,积极搭建就业推荐服务平台,通过培训促进就业,实现培训就业的“无缝衔接”。2009年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1509人,转移就业8896
8、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77%以上。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