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07025
大小:4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0
《转变阅读模式完善探究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转变阅读模式完善探究课堂 ———低年级书读百遍其义“不”见的现象及对策王小明[关键词] 读书思考感悟实践明义[内容提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确实,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朗读的教学,通过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通过一系列的朗读指导,文章表达的中心,人物的性格,就会跃然纸上。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家庭环境,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书读百遍,“其义”不一定“自见”。一、教学现象及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
2、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矣。封建社会的儒生,整日捧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地背得滚瓜烂熟。然而,有真才实学的秀才又有多少呢?可见,满口“之乎者也”的夫子们,也未必都懂得书中的含义!现在许多教师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奉为圭臬,误人不浅!自己都不喜欢读的书,但要学生读十遍,一百遍,直到能背诵默写为止!有些“负责任”的教师,讲起课来马马虎虎,抓起背书来却较真得很,常常是放学了还把部分学生留在教室里,背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原本是董遇"不肯教人"的托词,后却多被认为是私塾先生不假思索、不加分析的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现在成了学生不加理解、死记硬背的填鸭
3、式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二、教学成因及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有它积极的意义。朱自清先生认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一本书,一篇文章,经过有效的几番朗读,真的可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百遍代表次数之多和熟悉,而“自见”,是厚积薄发,因人而异,心开自解最为贴切真实!确实,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朗读的教学,通过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4、。通过一系列的朗读指导,文章表达的中心,人物的性格,就会跃然纸上。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家庭环境,生活阅历等因素影响,书读百遍,“其义”不一定“自见”。三、教学实践及对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见”其“义”,是指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而“书读百遍”只是指读书的次数而已。读者不认真思考,“其义”何以“自见”呢?更不用说将书本知识消化吸收,实践运用了。所以,我要说“书读百遍”不一定有“其义自见”的收获。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一)读书+思考=明义走进语文阅读课堂,聆听孩子们的朗读,你会发现有相当部分
5、学生是在读字,而不是在读文。教师一说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稀里哗啦把课文读完便算是完成了任务。要纠正这种偏差,根本的做法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思考中朗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于思考可谓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语文训练总是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教师的提问要在启发学生思维上下功夫。一位老师上《月光启蒙》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选读:1、读一句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2、读一句你觉得最重要的句子,说说
6、为什么?3、读一句你认为能读得最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4、读一句你不理解的句子,说说哪里不明白? 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们才会在思考中读书,在边读边想中逼近文本的真义,加深情感体验,才能避免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1、要善问一问一答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时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仍是很多老师的法宝。有的专家批评满堂问这种倾向时说:“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对就写,一写就完。”要克服这种满堂问的倾向,在研究精思的同时,有必要先来研究一下如何问。第一、问题要少而精。问题太多学生应接不暇,哪有时间思考?问题少而精,重点突出,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
7、,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军事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研究十个问题都浮皮了草,不如深入地研究一两个问题,把它抠深抠透,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第二、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语文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提出一些不值得思考的问题,思考和讨论这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只能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要提问那些能够牵动全局的问题、关键性的问题,思考这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第三、问题要适度。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有地放矢地提问。否则,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过易,学生认为不值得一答,都达不到启发思考的目的。第四、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当前,课
8、堂上很多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