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335701
大小:5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9
《抓住重难点(易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抓住重难点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浦东新区澧溪小学易俊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新课标出台使人们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时代,从而从使广大教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怎样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而要使课堂教学有效,首先我们就要抓住每节课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备课,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行之有效。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
2、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感到,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二年级《角》一课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抓住重难点。【案例】一、情境激趣,自主找角1、观察滑滑梯上的角(1)出示媒体:滑滑梯场景师:学生观察图画:你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滑滑梯,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课题:角(3)引导学生找角。(4)媒体演示,抽象出角。【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主体图“滑滑梯”,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背景中找角,引进新课,让学生初
3、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一)分类——初步了解新知。1、方法:学生操作,教师巡视。2、操作要求:(1)请小组合作,组长负责。(1)想一想,这些角可以分成几类?(2)分好后,小组里说说为什么这样分?1、交流。师:请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交流时请你讲清:(1)你们小组将这些角分了几类?(2)是按什么分的?师:……我们分的标准不同,分出来的结果也不同。3、再次分类师:抓住分三类的小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分类,同时请一人在黑板上分类。4、归纳【此环节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分类;其次
4、,组织交流,估计学生会分两类(一类直角,另一类不认识的角。)或三类(一类直角,一类比直角大的角,一类比直角小的角。)此时教师应抓住:“为什么分三类,是案什么标准分的?”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本领】(二)认角——理解锐角、钝角的含义。(1)引导学生给锐角、钝角起名。(2)验证锐角、钝角的方法。(三)构建锐角、直角、钝角的表象。(1)指名认角(2)建立表象方法: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三种角的形状,再用手势比划一下。(3)选择。(手势表示序号)a、 ①锐角②钝角③直角b、 ①钝角②直角③锐
5、角c、①锐角②直角③钝角d、①直角②钝角③锐角(4)比较:给锐角、钝角、直角排队。【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经历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像特征——内化形成概念,同时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采用闭上眼睛想象三类角的形状,用手势比划一下,再引导学生判别钝角、锐角和直角已水到渠成。】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或锐角<直角<钝角(5)归纳。3、角的大小(1)设疑a、媒体出示:(1)(2)b、观察猜测师:请你猜一猜,这里两个角,哪个比较大?为什么?C、媒体演示:一样大小(2)解疑a、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b、实践:小组合作,寻找结论师:请大家一
6、边思考,一边操作,你发现了什么?。c、看书:熊猫乐乐是怎么说的?(1)师生归纳: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的开合情况,叉开越大,角越大。【认识角的大小是本堂课的难点,教师故意设计两个同样大小的角,让学生猜测,激发矛盾,引起思维碰撞,接着安排他们“摆弄”两个小棒,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三、内化新知,延伸知识1、独立练习p52题3,用三角尺量一量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2、交流、核对3、找出滑滑梯中的锐角、钝角和直角。4、观察媒体,说说角在生活中的运用。展示校园图片、南浦大桥图片等
7、(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练习设计既有书面的,又有口头的,还有观察的,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图片的展示,加深了对角的认识,同时感受到角在生活中德广泛运用】四、体验收获,总结评价【反思】一、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抓住重难点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正确抓住重难点的必要前提。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对数学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后,研读教材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效度。关于数学教材,教师们都熟悉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的一个“范本”。它具有“至高无
8、上”的权威,一种在绝对意义上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习过程中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它是一种预期的、最为理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