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292900
大小:4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08
《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和对唐宋之前散文的发展和继承北京语言网络教育学院201003批次学员:李送梅[摘 要] 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亮点,唐宋诗词在现代创作中有选择地适时恰当地运用,可以达到相当好的效果。不仅富有新意,而且富有深意。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唐宋诗词有极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友情厚重,恋情缠绵。因而,唐宋诗词在散文创作中有极大的借鉴和运用的价值。也有利于散文意境的组合,进而融会贯通。散文的写作要求创造性地组合散文意象。
2、在散文创作中,要表达离别之情,亲情,乡情等,如引用唐宋诗词,也会有不错的效果。当然,并不是说要在散文中用尽可能多的诗句词句,而是几句即可,只将其作引子。主体部分仍需作者自己的语言和情感。我认为,借鉴和自身情感相结合,才是趋于完美的境界。这样就解决了散文写作中“欲辩已忘言”的窘境,使语言“大珠小珠落玉盘”,顺畅优美。并非所有散文创作中都必须引用诗句词句,也未必一定要用唐宋诗词。在唐宋诗词的运用中药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关键词] 唐宋诗词 散文 创作 文化内涵 意象 散文技法的丰富与散文语言的充分变化13唐宋时期,由于作家主体意识高扬
3、,散文风格更为多样化,散文技法也更为丰富,散文语言也有了充分变化,更为贴近生活。正文:一唐宋时期散文的特点(1)以骈文为主,逐渐由骈入散的倾向。唐宋代散文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开启了一代新风,特别是中唐时期,柳宗元等倡导的“古文运动”主张恢复秦汉散文传统,革新文体和文学语言,并鼓励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唐宋时期,游记吸取了山水画、山水诗的营养,并有所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山有山的个性,水有水的特征,随物赋形,各尽其妙。《钻鉧潭记》与《小石潭记》均以潭为描写对象,前者着力描写潭源,从自
4、然本身着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钻鉧潭的方位、形势、以及冉水曲折奔流的壮观。后者则着力刻划潭水的清澈,首先从“石”上落墨,描绘“全石以为底”的潭形,揭示出潭水清澈的原因。接下来用烘云方托月的手法,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鱼儿,进一步反衬出潭水的清冽。这样的描写使作品富有特殊性,因而也极有个性。(2)主观感受倾入文中。山水的描写,在唐宋作家笔下,再不是纯客观地描写和再现,而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使描写的对象成为作者的知已或者作者的化身。柳宗元《钻鉧13潭西小丘记》,先化静为动,着力描绘小山上千姿百态的群石;似牛马饮溪,如熊罴登山。再从
5、小丘的价廉,景胜但“连岁不能售”的境遇借题发挥,表达自己长期遭贬,怀才不遇的悲愤。象此类融情于景的手法,我们在唐人游记中经常见到。宋代作家除了运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游记创作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都是此类名篇。)他们还广泛运用寓理于景的手法,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将抽象深奥的哲理,具体而浅近地表达出来。王安石《石门亭记》抓住前人建亭之意并不明确这一疑点立意,先甩出五个问题,将前人建亭用意一一问遍,再逐个作答,最后将用意收拢在“仁”字上,揭示出文章的旨趣。苏轼《超然台记》着眼
6、点意在反映自己淡泊自适,无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曾巩《拟岘台记》写景的笔墨虽然不少,表达的核心却是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这类游记虽然不乏自然真切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往往是写物而不拘于物,读者刚刚还凭借文字的纽带,同作者一起去寻幽探胜,而一经点破,便茅塞顿开,妙然悟理。(3)变化多姿,“文变而情不变”。13前人常用“韩潮苏海”来评述韩愈和苏轼的散文,着意于文章的气势与变化。其实纵横开合,变化多姿是整个唐宋散文的共同特点。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都好作翻案文章,表现了他们不唯古是从的怀疑精神。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一反传统见解,认为孟尝君不
7、是“得士”,而是“失士”。尽管文章推理有绝对化的倾向,但说理周详,转折多急,极尽开合变化之能事。韩愈《送杨少尹序》也是一篇善变的奇文。文章描述国子司业杨巨源离京回乡众人送别的场景,摆脱了那种先描绘送别场面,再抒发一遍感慨的通常套路,而是借助想象,把摄像的焦距调远,扩大文章的时空容量。文章开头写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功成身退离京回乡,众人送行的热烈场面,再由客而主,连续提出几个问题,“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不落莫否?”这样巧妙地将杨巨源与二疏联系起来,而留下巨
8、大的空白让读者思索。韩愈并未亲睹送别场面,然文章腾挪变化,确实称得上翻新出奇。同韩文一样,苏轼的散文也特别善于收纵,《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是为悼念亡友而作。但开篇读来,满纸谐语,情趣横生,不象悼文。至终篇,作者睹画思人,痛哭失声,作者与亡友之间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