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1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1

ID:36291209

大小:2.30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5-08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1_第1页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1_第2页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1_第3页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1_第4页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1_第5页
资源描述: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边塞战争诗四首〈从军行〉〈蓟中行〉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边塞风光。唐代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

2、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从军行王昌龄作者: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对手”“诗家夫子”之称。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

3、和《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环境时序士卒风物景物悲凉伤感的画面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幅黄昏边塞图中如何情寓于景中?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

4、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缕缕笛声,无限的思愁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万里相思之情。曲笔:以闺中之思已衬出已愁,更为情深写得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

5、不只是儿女情愁。理解曲笔的表达技巧: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深入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主题的?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以音乐入诗,更

6、能表达深情。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在抒情上各有何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一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教师点拔: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

7、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王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陈陶“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蓟中作高适作者:高适,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集》。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

8、的词,分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表现程度之深,感慨之深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感慨: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哪些词表现了这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