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286790
大小:12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08
《微课程是什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如何理解微课?——微课的“四微特点”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实际上包含了“学程”和“教程”两个方面。而“课”是指教学上的一个阶段,或课程中的一个具体的内容,可以简单理解为课程的组成单元。“学”则体现在检测和微课检测。 微课程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略有短小,比如实习课程、技能训练课程、暑期实践课程等。这些微
2、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而微课则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美国的“一分钟教授”(theOneMinuteProfessor)DavidPenrose还把它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 所以,“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
3、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
4、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一、微课的建议1.任务单与微课配套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所有学习目标,而不是留一点让学生显出不行来突出老师行。记住:这是最要不得的。您的任务单和微课好不好?关键就看学生学得有效没有效。 2.任务要设计得可以操作,不要任务不清晰,让学生不知道怎么学,记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否则就没有高效自主学习。 3.微课是为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设计的,不要离开任务搞微课,那是没有出路的,充其量只
5、能算一个课件。当然,任务单要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来设计。 4.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是翻转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需要在7日早上了解到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尤其是“困惑与建议”。 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请注意四项内容: (1)自主学习成效检测,检测最好不要常规,设计得要精彩。但是需要估算时间。 (2)课堂作业。要求既有一般的,更有进阶的,但要能够在以往回家作业的时间里完成,能否控制在10分钟以上,15分钟以下? (3)协作探究。作业中困难的地方,成为协作探究的任务。没有明确任务的探究是
6、无效的假探究。 (4)探究过后,一定要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展示结束征求质疑,如有质疑需要阐释。教师不要去指出哪里错了,也不要告诉学生怎么办,而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先征求学生质疑,如果学生没有质疑,您再发问(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不足,自己修正。如果还有问题,您可以再发问,如此让学生不断发现不足,直至自己发现真理。这就是苏格拉底诘问法,亦称助产术。能不能把握住?要看您发现问题的功底,以及提问不提答案的习惯。最好能这样,但不要勉强,究竟如何?应结合您的长处考虑。 展示的奥秘,参见htt
7、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c915.html 此外,制作微课的时候须注意三个方面: 1.生命在于运动,微课亦如此。否则您做好后自己看看,如果长久没有动静,看的人便不想看。我们制作微课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千万别让学生不想看,但您前面的微课有这个问题。 2.一个页面一个主题,不要怕页面多,而要怕一个页面讲老半天。 3.十分关注视听一致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暂时想到这里,其他方面,您尽可以创新,大胆实践,祝您成功!二、
8、为何需要微课?——知识获取的“四个特性” 1.知识获取的直接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暴涨的快节奏的时代,尽管我们努力学习,但赶不上知识增长的速度。我们需希望象比利时罗汶大学校园雕塑一样,把知识方便地直接灌进脑子。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希望摒弃冗长的铺垫,挤去虚无罗嗦的水份,直接获得知识。 2.知识获取的需要性。学校的课程,对学习者现在或将来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帮助,但在功利性比较重的今天,学习者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首先学习最需要的知识。 3.知识获取的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